彼得·卡門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彼得·卡門青》是黑塞的第一部小說,此書出版後立刻受到評論界和讀者的一致讚譽,所以也是他的成名作。
當時的德國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國力強盛而危機四伏;民族主義、沙文主義甚囂塵上,叔本華和尼采成為新的偶像;以新奇為時髦的風氣盛行,各種現代文藝流派應運而生。然而剛剛踏上文壇的黑塞卻獨辟溪徑,以浪漫主義的詩意的筆觸塑造了彼得·卡門青這樣一個不隨俗合流的人物,其實也就是黑塞本人的寫照。小說主人公是瑞士中部山區一個農夫的兒子,少年時好夢想,他進城念完大學,涉足上流社會,終因不能適應都市裡資本主義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便「力求從世界和社會返歸自然」。「他在縮小的範圍內重演了盧梭半是大膽勇敢、半是多愁善感的反抗,他將由這條途徑成為詩人」。卡門青曾寫過一些唯美之義的詩,後來讀了莎士比亞、歌德和凱勒,便把自己那些「不成熟的幻想的產物」付諸一炬。他旅行意大利和瑞士的山區和農村,到大自然中去尋求和諧。他研究文藝復興的歷史,崇尚人文主義的精神,追隨主張助人為樂和救孤濟貧的聖徒方濟格的足跡,去接近和認識下層人民,最後返回山村。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黑塞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也終於詩歌,他的詩歌中自始至終貫穿着一種富於音樂節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氣息,表現出對旅行、自然和樸素事物的愛好,和他小說中的彷徨、孤獨、感傷、夢幻以及對理想的渴望的浪漫氣息完全一致。在他早期詩歌中,這種孤獨、感傷的氣息最為濃郁。他早期的小說也具有田園詩風格的抒情氣息,與其中後期的作品有顯著差別。 黑塞的大多數作品主題都緊緊圍繞人對生活的兩極性的認識,是對這一思想的詩化表達。他在1924年寫的散文《療養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詩句、用篇章讚美世界的二極性,因為在那火花閃耀的兩極間我看到了生活的燦爛。中國的老子為我們留下不
內容預覽
生命之初有神話。一如偉大的神曾經在印度人、希臘人和日耳曼人的心靈中進行創作並尋求表現那樣,他如今又日復一日地在每個兒童的心靈中進行創作。 那時候,我家鄉的高山、湖泊、溪流都叫些什麼名字,我還一無所知。但是,我看到了紅日之下平湖似鏡,碧綠的湖面交織着絲絲銀光,環抱着湖泊的崇山峻岭層層疊疊,高遠處的山縫間是白雪皚皚的凹口和細小的瀑布,山腳下是傾斜的、稀疏的草場,其間點綴着果樹、茅屋和灰白色的阿爾卑斯山母牛。我的可憐的、小小的心靈是那麼空虛,那麼平靜,又有所期待,於是,湖泊和高山的精靈便把它們勇敢壯麗的事跡書寫在我的心靈上。堅韌的峭壁和陡坡一副倔強的神態,懷着敬畏的心情,談到了時間。時間的兒子便是它們,它們的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