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往 |
往(拼音:wǎ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形声字,古字形从止王声。往本义是到某地,常见于古汉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去"。引申为从前、过去。现代汉语对"往"使用比较多的除了表示时间的概念外,就是表示趋向的介词。这是往的动词意义虚化的结果,例如"往前走""别往心里去"等,相当于"朝""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往
拼音; wǎng
注音字母; ㄨㄤˇ
平水韵; 上声二十二养
部首; 彳
总笔画; 3+5
造字法; 形声字
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异体字;
- 往、迬、ৗ�、�、�、�
五笔; TYGG
统一码; 基本区-5F80
四角码; 2021
仓颉码; HOYG
字级; 一级(编号1160)
文字溯源
"往"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甲骨文的"往"一般被认为是形声字,字的上部为形符"止",即趾,表示脚的行走动作,下部为声符"王",整字表示去往。其实,王字最初即有"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的意思。《尚书·大禹谟》:"四夷来王。"若从诸侯或外族的角度来看,这个"王"就有"往",即归向或朝见的意思。
金文的形体基于甲骨文,增加了"彳"旁,表示行走义类,右边部件上为"止",下为"王",与甲骨文形体结构相似。战国楚系文字或作图7,下部增添一"止"而成"辵(chuò)"。辵为行走,与彳同意。《说文解字》古文据此演变而来。小篆形体结构基于金文,笔画变得圆润流畅,上部的"止"变得与"㞢(之)"相同。隶书的"往"字,"㞢"这个部件变成了一点。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彳部】于两切(wǎng)
之也。从彳㞷声。
蓹,古文从辵。
说文解字注
之也。从彳,ቚ声。
段注:于两切。十部。
蓹,古文,从辵。
段注:按左辵右ᴍ。ᴍ,古文㞷也。汗简云:蓹,《尚书》往字。《甘泉赋》曰:蓹蓹离宫。般以相烛。
广韵
于两切,上养匣 ‖往声阳部(wǎng)
往,之也。去也。行也。至也。于两切。二。
【校释】本纽为合口字而切语下字为开口。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部】往 ·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5
古文:┎、蓹
《唐韵》于两切。《集韵》雨两切。《正韵》羽枉切,王上声。《说文》:之也。《玉篇》:行也,去也。《易·履卦》:素履往无咎。《书·舜典》:帝曰:兪,汝往哉。《礼·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又《玉篇》:古往也。《广韵》:往,昔也。《易·系辞》:夫易彰往而察来。《前汉·武帝纪》:稽诸往古,制宜于今。
又约举前事曰往往。《史记·五帝纪》: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敎固殊焉。
又凡以物致人曰往。曹植《与杨修书》: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刊定也。王羲之帖: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又《集韵》于放切,王去声。归向也。《史记·孔子世家赞》: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又叶尹竦切,音勇。东方朔《七谏》:叩宫而宫应兮,弹角而角动。虎啸而谷风生兮,龙至而锦云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