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徐光启故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光启故居
图片来自itsfun

徐光启故居,又称九间楼,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街道乔家路234-244号,是明朝重臣徐光启的故居。该建筑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1959年5月26日、1983年11月7日,故居被认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徐光启故居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一栋朱红色木墙的二层小楼。故居大门原在太卿坊,有三进三出式住宅,宅内原有“后乐堂”、“尊训楼”等建筑[1]。徐光启生前,与意大利人龙华民邓玉涵罗雅谷汤若望等一起修历法,因西洋人习惯于居住楼房,徐光启特建九间楼。万历三十六年,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受徐光启邀请来沪传教,曾寓居于此楼,并在宅西修建小圣堂,后名圣母圣堂,是上海最早的天主堂。堂中上方有卷篷,下铺方砖,中奉圣母像,左为圣达尼老像,右为圣雷斯像[2])。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启因父亲去世回故乡守制,当时全国各地饥荒,他在故居桑园和露香园废墟开辟试验田种植福建甘薯,并总结经验编写《甘薯疏》,建议朝廷在全国推广以缓解饥荒[3][4]。在此基础上,他在这九间楼写出了巨作《农政全书[5]。清顺治二年,清军南下时,住宅遭到兵火,今保留部分仅是当年徐宅最后一进“后乐堂”的一部分[3]。因仅存后进九间,故称九间楼[6]

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空袭,九间楼又被毁去两间,仅存留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七间,建筑面积缩小至685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间楼”内尚有明代古井三口及房内斗拱等饰物。房屋屡经修缮,已失原貌,但主要梁柱仍是明代硬木,卷水云花纹尚存,柱础为覆盆式石基[7]。1956年文物普查时,居住在这幢楼里的徐氏后人,徐朱二媛老太将徐家珍藏的徐光启绢质画像及明代崇祯皇帝赏赐给徐光启的“诰命”两件,捐献给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8]。1959年5月26日,故居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1. 王钱国忠,钟守华著. 上海科技六千年.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08: 139. ISBN 7-5439-2639-3. 
  2. 费慧林著. 海派庙市.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0.05: 212. ISBN 978-7-80741-838-2. 
  3. 3.0 3.1 许国兴,祖建平主编. 老城厢 上海城市之根.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01: 142–143. ISBN 978-7-5608-4363-6. 
  4. 隗芾,谢惠鹏主编. 中华名胜掌故大典.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621. ISBN 7-80504-619-0. 
  5. 政协上海市南市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 南市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 纪念上海建城七百周年. 政协上海市南市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 : 66–68. 
  6. 马学新等主编. 上海文化源流辞典.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07: 562. ISBN 7-80515-238-1. 
  7.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 都会遗踪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集刊 2009.1.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9.12: 135–136. ISBN 7-5479-0017-8. 
  8.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9h的引用提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