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徐如人[1] (1932年2月-),生於浙江上虞。
1952年畢業於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化學系,至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化學系任教。[2]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先后获得4次国家自然科学奖、3次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化学奖等多项殊荣。
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教育背景[3]
- 1949-1950年,上海国立复旦大学化学系学生。
- 1950-1952年,上海国立交大化学系学生。
- 1958年,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进修。
人物生平[4]
- 1952-1955年,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助教。
- 1955-1978年,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
- 1978-1979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 1979-至今,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
- 1984-至今,吉林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5]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2003年10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6]
- 微孔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学。
- 新型微孔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分子筛晶化机理的研究。
科研成果
- 微孔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学研究
微孔无机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学就是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 即以材料的功能为导向,进行结构设计, 最终实现定向合成。 1)具有特定孔道结构的分子筛的定向设计 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方法,以功能为导向,开发设计具有特定孔道结构的简单,快捷,高效的理论方法,并建立分子筛假想结构数据库。 2)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定向合成 主要通过三条定向合成路线:模板指导下的定向合成路线;结构基块构筑的定向合成路线;数据挖掘辅助定向合成的路线为指导方法, 进行无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工作。
- 新型微孔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采用水热和溶剂热方法,在磷酸盐、砷酸盐、硼酸盐、钛酸盐、氧化锗与锗酸盐等体系中,进行具有新颖骨架结构的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 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无机微孔化合物合成规律的研究。
- 分子筛晶化机理的研究
对晶化过程中的晶化动力学与晶体模型,以及转晶机制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得到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关系,晶化中的模板剂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进而辅助定向合成。
主要奖项及荣誉[7]
徐如人院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了《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合成》、《固体核磁共振》、《无机合成化学》、《ProgressinZeoliteScience-AChinaPerspective》、《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与《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等八部学术专著。 所获奖项
- 《分子筛晶化机理及杂原子分子筛的开发》研究,获得1985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分子筛的晶化理论及新型分子筛的研制》,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新型微孔晶体的研究》与《醇体系中无机物的合成与晶化规律研究》分别获1992年、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 《三维骨架微孔化合物单晶合成与制备》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新型微孔晶体合成与新合成路线开发研究》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
- 1986年和1990年先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 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与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 荣获1993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