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时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时栋(1814年-1873年),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1]。 因排行十三,故又称徐十三,号淡潺、淡斋,别号西湖外史[2]。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代著名藏书家[3]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人,两赴会试不第即不复应试,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勤学博览,治经以先秦遗说为主,以经学解释经书。所作以古诗古文。博搜文献,刻《四明宋元六志》,称善本。同治七年(1868年)开鄞志局,由他主持,仿国史馆列传体例,注所征引文献,排比成文,费时达12年之久,成《鄞县志》。[4]

人物简介

生平酷爱读书,留意搜罗,建烟屿楼于月湖西,藏书6万卷(同治二年毁于火)。一生校勘文献甚多,尤致力地方文献,校刻宋元《四明六志》,考异订讹,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又辑《四明旧志诗文钞》,著《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曾主四明文坛30余年,后起俊秀多出其门。同治七年(1868),受聘主持鄞县志局,发凡起例,总持大纲。为利用自己藏书,次年移局于西门外新宅水北阁,并借阅城内卢址抱经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的藏书千余种,仿照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明入志资料出处,排比成文。越5年,病重将殁,执董沛手,以志局事郑重相委,不语私事。十三年志成,3年后刊行。性急公好义,设义庄,兴义学,资助修东津浮桥、建三桥碶闸等。水北阁在花池巷,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移建天一阁南园,成为中国方志珍藏馆。博搜文献,刻《四明宋元六志》,称善本。同治七年(1868)开鄞志局,由他主持,自发凡起例、总持大纲,至编辑讨论,均和同仁分任。次年又将志局迁到他家中,充分利用家藏图书,又借阅于同乡名藏书家卢氏、杭州丁氏,搜采繁富,至千数百种。仿国史馆列传体例,注所征引文献,排比成文,费时达12年之久,成《鄞县志》。

人物生平

徐时栋,因排行十三,故又称徐十三,号淡潺、淡斋,别号西湖外史,又号柳泉,徐时栋与友书信往来或收藏书画时常用此号,故学者多以柳泉先生称之。浙江鄞县(今宁波市区)人。

从徐氏家谱上看,其“先出偃王太末者,为大宗唐光化间自衢迁台,宋南渡后自台迁明,遂为鄞县人。”至于迁到鄞哪里,徐时栋自言“吾徐自天台来鄞明楼,明楼之宅勿可考矣,其余大敦天封桥、新桥诸遗迹今尚存。”

其父徐太茂,人称桂林先生,以义行闻名于乡里,一生曾为地方修桥、修路、修庙有二十余处,故人有以义士呼之者,生六子,徐时栋为其第三子。

徐时栋生嘉庆十九年甲戌岁(1814)十一月二十五日,自小聪明颖慧,曾作《小少集》四卷,卒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八日,享年60岁。清道光二十六年中举人,曾两次上京会试,均不得志,遂绝意进取,闭门不出,以输饷任内阁中书。其藏书楼多处,初为烟屿楼,藏书极富,“尽发而读之,自夜彻晓,丹黄不去。⑴”“秦汉以至近代流传之本鲜不寓目⑵”,“手覃思精,诣直造古人,其论经取先秦之说,以经解经,旁及诸子,引为疏证,无汉宋门户之习。⑶”善考据,精史论,“通六艺⑷”。

一生著述三十余种,他“以古文名世⑸”,著有文集四十卷,“余事为诗人⑹”著有诗集十八卷,浩浩万千言,而他的说经之作《尚书逸汤誓考》六卷更是为学者所推崇,以至于后学者提徐柳泉时,必提他的这部绝笔之作。

徐时栋曾就读于鄞大墩故里之崇本书院,颇喜书法,五体均能,尤擅草书,笔法精熟老练,下笔千言,能随心流转,卷面之清秀亦令人赏心悦目。现今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部分已被列为国家上等级文物。

其友董沛说其:“天才亮特,学识兼优,明达事理,而长于议论,卓然自成一家。⑺”

徐时栋一生酷爱藏书,历经坎坷,矢志不渝,仅藏书楼就有三座。藏书时使用过的藏书印也有近二十枚之多,如“古明州烟屿楼徐氏收藏印”、“徐时栋手校”、“烟屿楼”、“徐十三”、“城西草堂”、“徐时栋秘籍”、“柳泉”、“柳泉过目”、“柳泉书画”、“水北阁”等等,不一一列举。

人物成就

自幼聪慧好学,家有遗书千卷,读之不足,始自置书。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后两次会试均不第,以输饷授内阁中书。从此“视世俗科举之学夷然有所不屑”,发愤读书,专意著述。《五十七岁小像自记》云:“四十年来畸无事故,吾手中未尝一日嗣鞘地”。“自妙时有志著述,两上春官,即家居不复出,湖西烟屿楼藏四部书六万卷,尽发而读之,丹黄杂下,彻夜不倦,对湖居人恒以五鼓望先生灯火,候晨旦灯灭,俄顷而天明矣。”

咸丰四年(1854),倾注其最大心血的《宋元四明六志》校勘工作基本完成,并开始重刻。同治元年(1862),迁居宁波西门外,改藏书楼名为“城西草堂”,然而次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遭大火,书楼及书俱毁。同治三年(1864)六月,在城西草堂旧址重建新宅,新书楼名“水北阁”,陈劢书匾(已毁)

同治七年(1868),鄞县开志馆修志,被聘为主纂,”发凡起例,总持大纲,编辑讨论,则属诸同事任之。”次年,为利用自己藏书供修志所用,志局移至水北阁。自己又到宁波卢氏抱经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等处借阅图书,广征博采,精考详核,“搜采繁富至千数百种”,“仿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所征引,排比成文,以是费日力十二年”。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60岁时,积劳成疾,临终执好友董沛手,以修志事“郑重相委,语不及私”,翌年志成,光绪三年刊行,后人多称光绪《鄞县志》。

徐时栋性急公好义,设义庄兴义学,修东津浮桥,建三桥碶闸,遇事能断,以义行得胜。

烟屿楼

现存,徐时栋最初和使用最久的藏书楼。因烟屿是郡中月湖十景之一,遂名其藏书楼为“烟屿楼”,藏书10万卷,尽发所藏而读之。多得自慈溪郑性“二老阁”,其次得自范峨亭、邱学敏、胡鹿亭等故家藏书散出者。咸丰末年(1861年)因战祸,“烟屿楼”藏书被人盗窃、和烧毁,所剩无几。

结语

自宋以来藏书已成为一种时尚,清代以浙东学派闻名的宁波,藏书家和藏书楼辈出,如黄宗羲的“续抄堂”、郑性的“二老阁”、全祖望的“双韭山房”、卢址“抱经楼”、姚燮的“大梅山馆”、董沛的“六一山房”等等,有名气的就有六十多家。然时过境迁,能保存下来的藏书楼已屈指可数,而徐时栋就独有两座,这对于宁波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很有贡献的。

近来,读了一本范凤书先生编撰的《中国私家藏书史》, 对全国历代知名藏书家和藏书楼作了较为详细地介绍,而提及徐时栋的藏书楼和藏书仅有寥寥十余字,未作过多说明,这对于一位“主四明坛坫三十余年,后进高材生咸出其门(35)”的著名学者和对藏书有执着追求的藏书家我觉得远远不够的,未免有些遗憾。

视频

徐时栋 相关视频

写过徐时栋家族,写过屠呦呦,著名作家徐鲁与宁波渊源有多深
宁波市鄞州区规划设计院形象宣传片070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