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徐紫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紫云(1644年-1675年),字九青,号曼殊。清朝男伶。

崇祯甲申(1644年)出生,人称云郎,善吹箫,是冒襄家水绘园的歌僮。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拜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陈维崧不敢一人夜读独眠,冒襄派时年十五岁的云郎伴读。[1]陈维崧本人有断袖之癖,虽娶妻生子,但一生多与徐紫云共度,陈维崧第一次见云郎就一见钟情,“携紫云徘徊于暗香疏影间”,日后为徐创作有大量诗词。陈维崧还请名画师为徐紫云作肖像,其中有《紫云出浴图卷》,今藏于旅顺博物馆。感情上表现得十分露骨。

陈维崧《贺新郎·云郎合巹为赋此词》就是为康熙四年徐紫云结婚而写:“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是同性恋文学上极具文采的一阙词,“竞唱人口,闻之绝倒”。徐紫云婚后,二人仍亲密来往,康熙九年(1670),陈维崧游河南,带著徐紫云同行,友人恽寿平曾作诗调侃。徐紫云一直在宜兴陪伴陈维崧,直到康熙十四(1675年)病逝。[2]

情史揭秘

陈其年与徐紫云的缠绵情史

明清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同性之恋,莫过于清朝初年大词人陈维菘(字其年,号迦陵)和名伶徐紫云(字九青,号曼殊)之间的那一段缠绵生死之恋。这段情史因充满了悲欢离合的兴亡之感,特别为后人所传颂,因此意外地能以颇为完整的形态流传至今。

顺治十五年(1658)冬,三十四岁的陈其年,于明亡后屡试不第,穷愁潦倒的飘零生涯中,投奔父亲陈贞慧的老友,与陈父同为“明末四公子”的名士冒襄(字辟疆,号巢民),避祸寄食于冒襄的水绘园。初到冒家,即邂逅了他毕生的挚爱,冒襄家班中的歌郎徐紫云。

“阿云年十五,娟好立屏际。笑问客何方,横波漾清丽。”

紫云的美好令其年一见钟情,如沐春风,一扫旅途的疲惫,作客他乡的拘束。冒巢民派云郎执役书堂,照顾陈其年的生活起居。名流高会时,巢民即出家班名伶娱宾客。紫云善舞,工旦角,擅演《邯郸梦》、《燕子笺》诸剧,极富涵养,颇擅诗词。吸引其年的不仅是他的才情,还有他不势力,不趋炎的品性。紫云体贴温柔、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其年失意灰暗的心情带来一缕绚烂温暖的光芒。

“暗里漫寻前度曲,人前不认旧时容。谁知老大不自得,却向徐郎叙畤昔。畤昔烟花不可亲,徐郎一曲好横陈。”

情有所托,衣食无忧,其年在水绘园得以安身,与云郎日渐亲密,情投意合。二人的私情渐渐成了公开的秘密。乙亥年春,冒襄曾以诗戏其年:“每惊风雨句,今日减情狂。”并自注云:“其年时有所昵”。就是指其年和云郎亲昵之事。[3]

注释

  1. 《诗集‧将发如皋留别冒巢民先生》卷一
  2. 冒襄〈小三吾亭诗注〉云:“紫云当殁于此年。”
  3. 陈其年与徐紫云的缠绵情史, 豆瓣读书, 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