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蓮淨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志蓮淨苑(Chi Lin Nunnery)是香港的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屬下設有安老院、佛教志蓮中學、佛教志蓮小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志蓮淨苑夜書院、志蓮淨苑圖書館。此外,志蓮淨苑亦定期舉行法會。
介紹
志蓮淨苑的院址位於香港九龍上元嶺志蓮道五號,大老山隧道入口旁邊。該院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建築群,是香港的特色建築及景點之一。志蓮淨苑亦是香港唯一的「女眾十方叢林」,為從各地而來的各方女高僧提供修道場所。
歷史
1934年由葦庵法師和覺一法師,在藍昌源等居士協助下,成立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作為供僧侶清修的場地。由於大量難民隨著國共內戰影響而湧入香港,不少聚居於黃大仙及鑽石山一帶的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甚大,志蓮淨苑於1948年開辦義學為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後改爲正規小學到回歸後結束。1957年開辦非牟利的孤兒院及安老院,收容貧苦無依。
1988年5月,香港政府因興建大老山隧道而清拆志蓮淨苑及周邊的木屋區,政府的市區重整計劃及熱心人士的支持(特別是商業界及演藝界的積極參與),造就了志蓮淨苑的重建計劃。 首先重建護理安老院、志蓮中心,隨著是佛寺、學校、蓮苑等。志蓮淨苑的重建工程於1989年展開,全部重建工程於2000年5月18日完竣,並正式落成啟用。
殿堂
志蓮淨苑的殿堂是以中國唐代傳統木構建築為藍本,採用天然建材,殿堂的木構件,均以榫接方式結合,不須使用釘子,比例和諧優美。殿堂供奉的佛菩薩像依據佛經描述,參照盛唐造像風格,厚重端麗,其造型、手印、執持法器各異,彰顯諸佛菩薩特有的願力和德行。
整個殿堂南、東、西邊設三個大門,分別是「山門」、「東門」及「西門」。整體建築佈局為「三進三重門一院」:
- 第一進(闊66米,深36米)
- 山門
- 蓮池
- 長明燈
- 長廊
- 天王殿
- 鐘樓
- 鼓樓
- 第二進
- 大雄殿
- 客堂
- 藥師殿
- 祖堂
- 觀音殿
- 臥佛殿
- 淨土經變圖
- 第三進
- 葦公紀念堂/五觀堂
- 法堂
- 藏經樓
- 方丈室
- 念佛堂
- 一院
- 萬佛塔
建築特點
志蓮淨苑以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作為佛寺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為主體布局,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小部份的建築手法亦採日本「和樣」形式。全棟建築物完全以檜木打造,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手造木構建築群。「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
山門
山門又作「三門」,即三解脫門之意。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柱頭用出兩跳五鋪作偷心造,令拱出耍頭上承替木,泥道拱承枋隱刻慢拱,補間用蜀柱承散斗。正面心間開板門,兩盡間施直欞窗。
天王殿
天王殿的設計參考了敦煌壁畫以及日本平等院鳳凰堂。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施鎏金鴟尾,上檐三間,用雙抄雙昂四出跳七鋪作承令拱出耍頭,第三跳計心造,泥道拱承枋隱刻慢拱。心間開板門,兩盡間施直欞窗。副階用材偏小,出檐短於上檐,心間出單材華拱一跳四鋪作,兩補間均出一跳,補間與柱頭泥道拱連為鴛鴦交首拱。盡間稍間之柱用一斗三升把頭絞項造出昂形耍頭。轉角鋪作均與心間同,角縫出批竹角昂。殿內有香港少有供奉的虛空藏菩薩。
蓮花池
蓮花是佛教法花,為純淨無染之意思。四個蓮花池乃依「淨土經變圖」中展現的阿彌陀佛淨土的七寶池及八功德水設計[1]。
鐘樓、鼓樓
兩樓皆面闊進心一間,無平座層,上施四角攢尖頂飾寶珠。用雙補間,雙抄五鋪作上承令拱不出頭。拱眼壁開團窠形氣窗,四壁用直欞窗。
南蓮園池
與志蓮淨苑相對應的位於下元嶺的南蓮園池是一座古式園林,面積達3.5萬平方米,山、水、林木和建築小品的建設和佈局,均依照唐代園林設計。南蓮園池以每年1元的象徵式的費用委託志蓮淨苑管理、營運和保育公園。此外,志蓮淨苑亦負責公園的設計、監督建造及日常維修工作。
參考文獻
- ↑ 郭錦鴻. 特色以外─志蓮淨苑布局對人文精神的體現. 《香港佛教》網站. 2008-11 [201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