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 (音樂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悲慘世界 (音樂劇) |
---|
圖片來自jocelyneatyan 音樂 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 歌詞 阿蘭·鮑伯利、讓-馬克·納特爾 |
悲慘世界(法語:Les Misérables)是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和阿蘭·鮑伯利共同創作的一部音樂劇,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尚萬強在多年前因為家人沒有食物而去偷麵包遭判重刑,假釋後計劃重新做人、改變社會,但卻遇上種種困難的艱辛歷程。該劇於1980年在法國巴黎的體育宮首次公演,原本預計上演八週,結果延長加演,共演出了16週,因之後的場地時程已被預訂才不得不下檔。
悲慘世界曾被英國BBC電台第二台的聽眾選為「全國第一不可或缺的音樂劇」[1]。2005年10月8日,該劇在倫敦皇后劇場慶祝20週年,而且在上映前便已經預訂演出至2007年1月6日,取代了安德魯·洛伊·韋伯的《貓》,成為倫敦西區上演年期最長的音樂劇。《悲慘世界》與《貓》、《歌劇魅影》和《西貢小姐》一同被認為是1980年代以來,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劇之一。
原著作者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於法國的Besancon(但是他認為巴黎是他「靈魂的出生地」),父親曾經是拿破崙麾下的將軍。他從幼年起就在各地旅行,少年時期,他的文學底子就相當厚實,對於各類學問也廣泛地吸收,也很早下了決心要當文學家。他二十歲與青梅竹馬的女友Ad𥱥e Foucher結婚,同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Odes et po粃ies diverses),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一八三一年,二十九歲的雨果發表了「巴黎聖母院(又譯:鐘樓怪人)」(Nortre Dame de Paris),這部小說生動地描繪了一四八二年法國的社會情形,也對人性的層面提出了嚴肅且深刻的問題。他接下來一部世界聞名的小說巨著,就是耗費十四年光陰,完成於一八六一年,也就是現在被改編為音樂劇,風靡全球數百萬音樂人口的-「悲慘世界」(Les Mis籄ables)。
成功的改編 「悲慘世界」是一部大部頭的小說,當年出版時厚達一千兩百頁,而依本地遠景出版社鐘文的譯本,更是厚達五冊共2119頁,一百二十萬字,這樣一部時空背景橫亙二十年的長篇小說,要將之改成三個多小時就演完的音樂劇,委實不易,但Claude-Michel Sch䭰berg與Alain Boublil兩人卻做到了。這算是兩人第二次合作音樂劇,一九七三年他們曾經在巴黎推出「法國大革命」一劇,結果相當成功,一九八○年兩人再度推出「悲慘世界」,造成更大的轟動。倫敦音樂劇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認為這齣劇相當有潛力,於是請了Kretzmer、Fenton與兩位原作者合作,改編成倫敦與百老匯的英文版。一九八五年十月八日,「悲慘世界」在倫敦的巴比肯中心舉行英文版的世界首演,推出之後佳評如潮,獲得觀眾極大的迴響,隨後更在世界各地上演,至今仍然票房鼎盛。此外,「悲」劇也獲得樂評青睞,奪得八項「東尼獎」,真可說是叫座又叫好了。
製作
背景
1980年,小說《悲慘世界》被改編為法語音樂劇,在巴黎的一個體育場演出,並發行了概念專輯。但首版在演出三個月後就因合約到期而停演。
1983年,英國戲劇製作人卡梅倫·麥金塔(Cameron Mackintosh)從導演彼得·法拉戈(Peter Farago)之處收到了這份法語概念專輯。法拉戈非常看好這部音樂劇,並請求麥金塔製作一份英語版本。麥金塔一開始並不願意,但最終同意了。麥金塔與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召集了一個製作組,為英國觀眾改編這部法語音樂劇。1985年10月8日,英語版的孤星淚在倫敦巴比肯中心(the Barbican Centre)首映。倫敦西區的成功引發了之後百老匯版本的製作。
反響
倫敦首演後,評論多為負面。《周日電訊報》的弗朗克西斯·金把演出描述為「一部維多利亞時代特色的誇張通俗情節劇」,《觀察者》的邁克爾·拉特克里夫把該劇稱作「一種愚蠢虛假的娛樂」,而文學學者們因為反對把文學經典改編成音樂劇而譴責它。[2][3] 然而公眾的選擇不同:票房創下紀錄。三個月的演出票全賣光,評論也隨之改善。時至今日,倫敦版本從1985年起不間斷地上演,是世界上連續上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僅次於The Fantasticks)、倫敦西區上演時間第二長的戲劇(僅次於《捕鼠器》)[4][5] 、倫敦西區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第二長為《歌劇魅影》)。2010年,悲慘世界在倫敦皇后劇院上演了第一萬場。[6] 2010年3月,悲慘世界以倫敦的三個製作版本慶祝了25周年:皇后劇院的原版;25周年巡迴版,在1985年的首演場地巴比肯中心(the Barbican Centre);在O2體育場的25周年紀念演唱會.[6]
百老匯版本從1987年3月12日首演到2003年5月18日結束,共演了6,680場。它當時是百老匯上演時間第二長的戲劇,現在是第四長。[7]該劇被提名了12項托尼獎並贏得8項,包括最佳音樂劇和最佳原創曲譜。
隨之而來的無數巡迴版、國際版和地區版被搬上舞台,還有錄音、演唱會和廣播製作。2006年,百老匯上演復排版直到2008年。2012年年末,改編自該音樂劇的電影上映。
劇情概述
- 括號內為情節相對應的音樂劇曲目。
第一幕
1815年,法國土倫監獄,囚犯們在做苦役(「序曲:勞動號子」)。24601號囚犯冉阿讓,在19年的牢獄生涯後被警探沙威假釋釋放。按照法律,冉阿讓必須示人他的黃色假釋身份證明,以表明自己是個有前科的罪犯(「序曲:假釋」)。冉阿讓由於他的假釋犯身份被社會唾棄,然而米里哀主教卻給他食物和住處。在主教家過夜時,冉阿讓偷了主教的銀器逃跑,被鎮上的警察抓回。主教不但聲稱銀器是送給冉阿讓的,還送他兩個值錢的燭台,讓警察放走他。主教告訴冉阿讓要好好利用銀器「做一個誠實的人」並且說他已經向天主贖了冉阿讓的靈魂(序曲:「冉阿讓被捕和被原諒」)。為自己的作為羞愧難當,被主教的仁慈和善行所震動,冉阿讓決定遵從主教的建議,撕毀黃色身份證,逃脫假釋,改頭換面開始新的人生(「序曲:我做了什麼?」)。
八年後,冉阿讓用假名在海濱城鎮蒙特勒伊成為了富有的工廠主和市長。他工廠里的一名女工,芳汀,因為給私生女珂賽特寄錢的信件被其他女工發現而和她們爭吵(「一日將盡(At the End of the Day)」)。冉阿讓介入了衝突但只是吩咐工頭解決問題。其他女工要求工頭解僱芳汀,工頭因為之前芳汀對他動手動腳的拒絕而懷恨在心,把她趕出工廠。芳汀回想她破滅的人生夢想和拋棄她和她女兒的愛人(「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芳汀急需寄錢給撫養珂賽特的泰納迪埃,賣了小金盒、頭髮和牙齒,最終淪為妓女(「漂亮女人」)。芳汀回擊一位侮辱她的嫖客時,沙威——此時已經成為蒙特勒伊的警探,逮捕了她。冉阿讓到場後意識到自己在芳汀的悲劇中也有一份自己的無意的推動,讓沙威放走她,送她去醫院(「芳汀的拘捕」)。
隨後,冉阿讓奮力抬起馬車救了壓在馬車下的割風老人(「失控的馬車」)。目睹此景的沙威想起在獄中有不尋常力氣的冉阿讓,他一直試圖追捕多年前逃脫假釋的冉阿讓。然而,沙威確認冉阿讓已經在別處被捕,即將上法庭。冉阿讓在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到法庭坦白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救了那個受冤的陌生人(「我是誰?/審判」)。在醫院,垂死的芳汀產生幻覺,看到珂賽特在身邊玩耍。冉阿讓趕到承諾照顧珂賽特,芳汀聽到後欣然逝去(「芳汀之死」)。此時,追捕他的沙威趕到醫院,冉阿讓懇求沙威給他三天去接孤女珂賽特,但沙威不相信他不會藉故逃脫的承諾。兩人緊張對峙,冉阿讓在爭鬥中漸占上風打倒沙威逃脫(「對峙」)。
同時,在蒙費梅伊的小酒店,被泰納迪埃夫婦虐待欺凌的小珂賽特幻想着充滿玩偶的雲中城堡和愛她的白衣仙女(「雲上的城堡(Castle on a Cloud)」)。泰納迪埃夫人出現,罵小珂賽特偷懶,命令她去樹林裡的井裡打水。泰納迪埃用各種方式欺詐客人們,他的夫人嘲諷他(「酒店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冉阿讓在井邊找到珂賽特並帶她回家(「在水井」)。冉阿讓提出支付芳汀留下的債務為帶珂賽特走,泰納迪埃夫婦假惺惺地討價還價,最終冉阿讓支付了一千五百法郎得以成交(「討價還價/泰納迪埃的珍寶華爾茲」)。
1832年的巴黎,受人民愛戴的拉馬克將軍重病將要去世。在聖米歇爾廣場的貧民窟,流浪兒加伏羅什混跡在乞丐和妓女們中間,革命學生安灼拉和馬里斯在廣場上演講(「向下看」)。早先失去了酒館的泰納迪埃夫婦此時在巴黎領導一個街頭幫派,他們正準備敲詐將要到來的慈善人士,讓愛潘妮望風。愛潘妮看到她暗戀的馬里斯,讓他離開這裡,但馬里斯看見跟着冉阿讓的珂賽特,對她一見鍾情。泰納迪埃突然認出了慈善人士是冉阿讓,和同夥一起圍擊他,愛潘妮發出警報「沙威來了!」(「搶劫」)。沙威過來解決騷亂,冉阿讓和珂賽特趁亂逃離現場,泰納迪埃向沙威指出冉阿讓(「沙威的介入」)。沙威以繁星自比,在星空下起誓一定要捉到冉阿讓(「繁星(Stars)」)。愛潘妮回想起童年時和珂賽特在一起的時候,不情願地答應幫助馬里斯尋找她(「愛潘妮的差事」)。
在咖啡館,安灼拉帶領着一群理想主義的熱血青年準備革命,而晚到的馬里斯沉浸在突如其來的愛情中(「ABC咖啡館/紅與黑」)。加伏羅什帶來了拉馬克將軍的死訊,學生們慷慨激昂地走上街頭(「你可聽見人民在歌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在冉阿讓的花園,珂賽特想着和馬里斯的偶遇。冉阿讓不願告訴珂賽特往事的真相。愛潘妮帶着馬里斯來到冉阿讓的住處(「卜呂梅街——在我的生命中(In My Life)」)。馬里斯和珂賽特見面後確認了對對方的熾熱愛情,而愛潘妮在一邊悲傷地看着(「充滿愛的心(A Heart Full of Love)」)。愛潘妮發現泰納迪埃一夥正準備搶劫冉阿讓家,便用尖叫阻止他們(「卜呂梅街的攻擊」)。冉阿讓聽見了叫聲,珂賽特聲稱是自己叫的,他以為是沙威又一次發現了他的藏身之處,決定立即帶着珂賽特渡過海峽逃往英國。
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的前夜,冉阿讓準備帶珂賽特離開;馬里斯和珂賽特悲傷地被迫分離;愛潘妮哀嘆自己的暗戀;安灼拉和學生們準備即將爆發的革命;馬里斯猶豫是隨珂賽特而去還是留下參加革命,最終來到安灼拉身邊要與他們一同戰鬥;沙威帶領手下準備鎮壓革命,透露自己將作為密探混入學生;泰納迪埃夫婦準備從赴死的革命者身上撈點油水。(「只待明日(One Day More)」)
第二幕
學生們築起街壘,沙威假扮成起義者加入。愛潘妮女扮男裝來到街壘,馬里斯讓她送告別信給珂賽特。冉阿讓接收了信件,得知了馬里斯和珂賽特的戀愛關係(「築起街壘」)。愛潘妮獨自走在巴黎的街道上,幻想馬里斯和她在一起,表達對於馬里斯愛意("一廂情願(On My Own)")。沙威回到街壘聲稱帶來了敵軍的內部消息(「沙威來臨」),被認識他的加伏羅什揭穿了密探身份(「小傢伙」),沙威被學生們綁起。回到街壘的愛潘妮中彈,死在馬里斯的懷中(「一點小雨/愛潘妮之死(A Little Fall of Rain)」)。馬里斯和安灼拉哀悼愛潘妮的死,要以她的名義作戰。冉阿讓來到街壘,為了尋找珂賽特的愛人(「痛苦的夜晚」)。在敵方的第一次進攻中,冉阿讓擊退一個狙擊手從而挽救了大家。冉阿讓要求把沙威交給他處置,朝天開槍無條件地放走了他,並告訴他自己的地址(「第一次進攻」)。夜晚降臨,學生們傷懷過往的時光、友誼和生命,馬里斯想着珂賽特,冉阿讓在一旁聽着(「與我共飲」)。馬里斯入睡後,冉阿讓為他向上帝祈禱,祈求上帝讓馬里斯活下來,逃過即將到來的猛攻(「帶他回家(Bring Him Home)」)。
清晨來臨,安灼拉意識到巴黎人民拋棄了起義者們,但堅持決一死戰,相信會有後來人實現他們的理想(「痛苦的清晨」)。加伏羅什爬到街壘的另一邊收集屍體的彈藥,中彈身亡(「第二次進攻/加伏羅什之死」)。安灼拉和學生們毅然赴死,除了冉阿讓和馬里斯所有起義者都陣亡了(「最後一戰」)。冉阿讓抱着受重傷昏迷的馬里斯進入下水道逃走,沙威發現了他們。泰納迪埃在下水道中掠奪屍首的財物,當冉阿讓暫時昏過去時從馬里斯的「屍體」上偷了一個戒指後逃走(「狗咬狗」)。冉阿讓抱着馬里斯走到下水道出口時,遇上了等在那裡的沙威。冉阿讓乞求沙威給他一個小時把垂死的馬里斯帶給醫生,沙威不情願地同意了。沙威因為對自己一直以來堅信的善惡觀動搖和懷疑而投入塞納河自盡(「沙威的獨白/自盡」)。
巴黎的街道上,女人們哀悼死去的學生們(「流年」)。在ABC咖啡館,馬里斯哀悼他逝去的戰友們(「空桌對空椅(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馬里斯想知道是誰在街壘戰後救了他,珂賽特安慰他,重新確認了他們堅定的愛情,展望了將來的幸福生活。冉阿讓因失去珂賽特而痛苦,但意識到不能將她一直據為己有,給了兩個年輕人的結合以祝福(「每一天」)。冉阿讓對馬里斯坦白自己的逃犯身份,並且因不願連累珂賽特的聲譽而要離開,讓馬里斯承諾不讓珂賽特知道真相(「冉阿讓的坦白」)。馬里斯和珂賽特舉辦了盛大婚禮(「婚禮讚美詩」)。泰納迪埃夫婦扮成貴族混入宴席,找到馬里斯,說自己在起義之夜的下水道目睹岳父冉阿讓謀殺了人背着屍體,企圖訛詐他,為證明所言為真出示了「屍體」上拿來的戒指。馬里斯立即認出這是自己的戒指,意識到冉阿讓就是救命恩人,拉着新娘去找他。泰納迪埃夫婦享受着宴席,慶祝自己在這個亂世的生存(「盛宴上的乞丐」)。
同時,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和動力的冉阿讓在修道院等待自己的死亡。芳汀的靈魂出現,感謝他撫養了自己的女兒,要帶他進入天國。馬里斯和珂賽特衝進房間道別。冉阿讓感謝上帝讓他活着看到了這番景象。馬里斯感謝冉阿讓救了他的命,把他稱作聖人(「冉阿讓之死」)。冉阿讓給了珂賽特寫在紙上的告解,說明了自己的過去和芳汀的故事,在芳汀和愛潘妮靈魂的陪伴下死去升入天國。在那裡,革命中死去的亡魂唱起展望未來的天堂之歌(「你可聽見人民在歌唱/尾聲」)。
舞台劇版本
英國倫敦西區原版(1985)
在1982年,英國的音樂劇監製喀麥隆·麥金塔斯(Cameron Mackintosh)開始製作英語版本,並由赫柏特·克雷茲莫(Herbert Kretzmer)填詞。英語的版本由崔佛·南(Trevor Nunn)導演,於1985年10月8日在倫敦Barbican Theatre開幕。百老匯的版本則在1987年開幕,並在東尼獎12項提名中奪得八個獎項,包括最佳音樂劇和最佳原創音樂,而且上演直至2003年。在百老匯歷史中上演年期最長的音樂劇,悲慘世界排行第三。
最初的版本中,由康姆·威爾金森飾演冉阿讓,弗朗斯·盧菲勒飾演愛波寧,瑞貝卡·卡因飾演珂賽特,帕蒂·盧珀恩飾演傅安婷,Philip Quast飾演賈維爾探長,艾倫·阿姆斯壯飾演泰納第。
1985年12月4日,該劇移至宮殿劇場繼續上演,並於2004年4月3日移至皇后劇院,上演至今。1995年10月8日,為慶祝該劇上演十周年,於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進行了十週紀念演出,並發行DVD。這場演出為了展現音樂本身的魅力,簡化了表演和服裝道具,在演出結束後,17個不同國家版本的尚萬強扮演者依次在各自國家國旗的指引下上台,在當晚主演康姆·威爾金森的領唱下,每人依次用本國語言唱出一句劇中曲《你可曾聽到人民的聲音》("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之後當晚的全部演員合唱一曲《待明日》(One Day More)。
2006年倫敦西區的版本中,約翰·歐文瓊斯飾演尚萬強,康奈爾·約翰飾演賈維爾,特蕾西·本奈特飾演泰納第夫人,巴利·詹姆斯飾演泰納第,凱利·埃爾斯飾演傅安婷。
百老匯原版(1987)
百老匯版本於1987年3月12日在百老匯劇場開幕,康姆·威爾金森和弗朗斯·盧菲勒在此重新演繹他們的角色。當年該劇被評為托尼獎最佳音樂劇,並且同時獲得了另外五個獎項:邁克·馬奎爾獲最佳男主角獎,弗朗斯·盧菲勒獲最佳女主角獎,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和阿蘭·鮑伯利獲最佳劇本獎,特萊沃·努恩和約翰凱爾德獲最佳導演獎,戴維·赫西獲最佳燈光設計獎。
本劇在百老匯劇院演出至1990年10月10日,而後遷移至帝國戲院演出。原本預計在2003年3月15日停演,也許是因為這項公佈而引起觀眾熱潮,導致停演日期延後。經過了16年共6680場的演出,當它在2003年5月18日停演時,成為排名在《貓》劇之後,在百老匯演出期間第二長的音樂劇。然而此紀錄在2006年被歌劇魅影超越,使本劇成為百老匯史上演出第三長的音樂劇。
悲慘世界在2006年11月9日重回百老匯舞台,在Broadhurst Theatre開始限定期間的演出,於2008年1月6日結束復排演出。
視頻
參考資料
- ↑ Elaine Page - BBC
- ↑ Billington, Michael. Twenty-five years on, they ask me if I was wrong about Les Misérables .... The Guardian Newspaper Online. [31 January 2013].
- ↑ Kehe, Jason. Theater Review: "Les Misérables" At The Ahmanson. USC Annenberg. [31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9).
- ↑ The Fantasticks website. [2012-11-04].
- ↑ Craig, Zoe. Top 10 Longest-Running London Theatre Shows. londonist.com. 13 April 2011 [2012-11-04].
- ↑ 6.0 6.1 Masters, Tim. Bon Anniversaire! 25 Facts About Les Mis. BBC News. 1 October 2010 [2011-03-05].
- ↑ Les Misérables on Broadway. Lesmis.com.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