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意元宵灯正(户力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意元宵灯正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意元宵灯正》中国当代作家户力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意元宵灯正

▌户力平

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谓之“上元节”。又因正月为农历元月,入夜之时为“宵”,故称“元宵节”。元宵节活动丰富多彩,而最富诗情画意的当为赏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元宵之夜更是长街璀璨,灯火交映,历代文人为此留下不少诗文记载。

明代《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清院本《十二月月令图·正月》

皇城:禁苑灯火万盏明

据《故宫史话》载:元代,入主中原的蒙古统治者承袭了中原汉民族的部分节庆民俗,元宵灯节便为其中之一,宫内会举办声势浩大的活动。元末熊梦祥所撰《析津志》载:“自朝起鼓方静,如是者至十五、十六日方止。宫中有世皇所穿珍珠垂结灯,殿上有七宝漏灯。三宫灯夕,自有常制,非中外可详。每元会圣节及元宵三夕,于树身悬挂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下降……此景莫盛于武宗、仁宗之朝。”由此可见元大都宫城内元宵节灯影灿烂之胜景。

翰林院编修、“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pēng)在宫中赏灯后赋《上元日》诗:“蓬莱宫阙峙青天,后内看灯记往年。谁念东篱山下路?再逢春月向人圆。”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另有文人词曰:“正月皇宫元夕节,瑶灯炯炯珠垂结。七宝漏灯旋曲折,龙香爇律吹大蔟,龙颜悦。综理王纲多傅说,盐梅鼎鼐劳调燮,灯月交辉云翳绝,尊休彻天街,是处笙歌咽。”生动地描绘了元大都宫城上元节灯火交映、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明永乐十年(1412),南京午门城楼之上张灯结彩,门前设鳌山灯棚,即在搭建起高大的灯棚骨架,缚扎彩色丝绸、悬挂千百盏花灯,其形状有如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巨鳌戴山”形象,故名“鳌山灯”。

永乐十三年(1415)初,北京紫禁城午门建成,永乐帝照例于元宵节晚上在午门设鳌山灯棚,成一时盛景。

明代内阁次辅金幼孜在午门观灯时,即兴赋《元夕午门观灯应制》诗曰:“云拥蓬莱五色浓,银灯煜煜照芙蓉。笙歌一曲来天上,万岁声中拜六龙。鳌山结綵翠重重,万壑千岩锦绣中。报道群仙来献寿,骖鸾驾鹤下瑶空。午夜天香散紫台,东风玉树万花开。千官齐拜瞻龙衮,丹陛前头进寿杯。御前百戏许都陈,灯市繁华五夜春。綵队行行分次第,一回歌舞一回新。”诗文辞华丽、隽永,将午门外“鳌山万岁灯”之盛景,记述得淋漓尽致。诗人陈宗在午门观灯后,也即兴赋《赐午门观灯应制》:“白玉仙京上帝家,六龙遥驾五云车。巨鳌此夕移三岛,火树迎春吐万花。水咽宫壶留夜色,欢腾黎庶乐年华。承恩尽醉归来晚,一派钧天隔彩霞。”

然而,如此巨大的灯棚也存在火灾隐患,因在举行“鳌山万岁灯”时发生意外事故,朱棣敕谕皇太子:“朕以上元节张灯午门,意在与民同乐,不意失火伤人。虽由不谨之故,亦上天以垂戒不德也。方兹祗惧以务修省,尔亦宜敬慎弗懈,凡各衙门进送物件,悉皆停止,以纾民力。”从此,取消了午门观灯活动,之后的鳌山灯便改建在西苑(今北海)太液池、万岁山(今琼华岛白塔山)。

宣德年间,西苑点亮鳌山灯,场面格外华丽壮观。大学士杨士奇在《太平圣德诗》序中称赞鳌山灯:“制作精丽,铺张宏大,辉焕繁盛,殆非言语所能形容,太平之盛致也。”从正月初一的晚上开始,已在皇城内张挂千姿百态的灯笼。到十五日,东西两苑以及城内各处的灯笼亮成一片,与天上的星月竞相争辉。此情此景,使宣宗朱瞻基不禁诗兴大发,赋诗赞曰:“天上重开不夜城,人间佳节近新正。鳌峰万叠排云起,火树千枝赛月明。紫殿彤楼浮瑞气,凤笙龙管协欢声。太平无事民同乐,何必追游到广陵。皓月当天夜正长,祥烟瑞霭泛晴光。九华灯里开琼宴,万岁宫中献寿觞。玉烛四时歌叶顺,瑶图千载庆隆昌。欲因风景同民乐,谁把繁华比上阳。”

宣宗之父朱高炽也曾赋《上元观鳌山诗》,描述皇城上元节鳌山灯景观:“盛时调玉烛,佳节灿华灯。象纬当黄道,鳌峰拥帝京。金莲春放早,宝月夜同明。圣寿天长久,讴歌乐太平。”既表达了繁荣与喜庆的氛围,也寄托了太平盛世的美好祝愿。

至清代,上元节时也在西苑举行赏灯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七止,历时五天。

康熙年翰林院编修查慎行多次在西苑观灯,其《上元节西苑赐宴观灯恭纪》诗曰:“琼岛东瞻璧月圆,箾(xiāo)韶吹彻九重天。壶倾潋滟金尊溢,盘贮芳馨玉馔鲜。绛蜡班随中使导,黄柑例许侍臣传。太平时节观灯宴,既醉惟当祝万年。”

每至上元节,乾隆帝例行在西苑观灯,其《上元后夕观灯即事》曰:“上元初过景重提,翼节烟花灿且凄。耐可郊灯燃更闹,却看海月上微低。”他还侍奉母后在西苑观灯,赋有《上元前夕恭奉皇太后观灯火》诗:“一年节物一年新,稠叠欣增寿算频。西苑琼楼又拾级,东华宝月欲圆轮。广场百戏林离奏,綵炬千枝不夜陈。对景慈颜信可乐,屡绥丰后太平春。”

东安门外:长街璀璨夜色明

宫墙之外,亦有璀璨灯火。明代皇城东安门外有元宵灯市,沈榜所编《宛署杂记》便记载了北京城元宵节的盛况:“每年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结灯者,各持所有,货于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名曰灯市……十四日曰试灯,十五曰正灯,十六曰罢灯。”今日“灯市口”之名即由此而来。东安门为皇城东门,东华门为皇宫东门,二门东西相对。每至上元节,许多官员与文人墨客便到东安门外灯市观灯,吟诗作赋,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灯市的风采。

明嘉靖年间,诗人王穉登《十三日看灯市》诗曰:“瑞气与人烟,纷纷侠少年。花过楼外看,灯出市中悬。”

明万历年间,首辅大臣张居正在灯市观灯后赋诗《元夕行》:“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古代年轻女子是不能随意出家门的,但元宵节例外,此诗便描绘了女子元夕徜徉于灯市观灯的情景。明代“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亦有《灯市》诗云:“一簇香飞紫珞尘,六街花粉蔽蹄轮。请看楼下呼号者,即是当年楼上人。”

明崇祯年工部主事范文光《灯市》诗曰:“争说看灯市里忙,行来片片锦珠光。长安白昼迷人眼,不见灯场见市场。”兵部左侍郎范景文诗曰:“文贝珊瑚看不尽,东华门外市三条。朱楼一带郁嵯峨,阵阵香风衬绮罗。龙烛熏风喧不夜,天街到处月明多。”均描绘了京城元宵灯市盛景。


清初沿袭明制,每至元宵节仍在东安门外设灯市。词人纳兰性德《上元竹枝词》中便描写了正月十五灯市的美好夜晚景象:“碧落萧声转玉壶,踏灯随处笑相呼。相逢若个能相赏,消得金霞照夜珠。”而他在《齐天乐·上元》中则勾勒出一幅灯火已阑珊,远远望去,酒楼渐行渐远。灯火渐稀,游人缓缓而归的景象:“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鞣(róu)鞠余红,琉璃剩碧,待属花归缓缓。”

正阳门外:大开灯市月争明

清康熙年间,朝廷下令内城禁止开戏院子等娱乐场所,京城灯市遂移至外城,主要在正阳门(前门)外及花市、琉璃厂等处。康熙年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人海记·灯市》称:“灯市旧在内城东华门外,今移正阳门外灵佑宫旁。至期,结席舍,悬灯高下,听游人纵观。盖京师坊巷,元夕不放灯也。”灵佑宫位于前门大街南侧的天桥之西北。而《宛平县志》则载:“灯市旧在东华门外灯市街,今散置正阳门外及花儿市(今花市)、菜市、琉璃厂店诸处,唯猪市口(今珠市口)南为盛。”观灯时间也改为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正月十五为正日。

正阳门外灯市以正阳桥西廊坊及琉璃厂为最,每到灯市开市,正阳门外大街各家商铺争挂新灯,异彩纷呈。康熙年礼部郎中劳之辨诗曰:“正阳门外闹元宵,金犊花骢意气骄。十里香尘迷锦幛,三更烟火走虹桥。繁华更属琉璃厂,五色云中黄赤壤。”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早春过琉璃厂》一诗中云:“时节逼元宵,胜绝琉璃厂。列肆悬珠灯,微风珮环响。通透玛瑙盘,琐碎珊瑚网。太华藕与莲,擎出仙人掌。朵朵扶桑花,五色双眸晃。”

清代花灯的种类在明朝]的基础上又增加玻璃灯和西洋灯等,灯上所绘内容也更加丰富乾隆年间,诗人符曾在《上元竹枝词》诗中有所赞誉:“珠络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游人齐集琉璃厂,巧样争夸见未曾。”

乾隆年间,进士洪亮吉曾到琉璃厂观灯,并赋《十五夜琉璃厂步月》诗,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热闹的夜景:“一市人如海,尘从隙处穿。帷车排窄巷,社火压场圆。浊酒呼朋饮,奇闻籍客传。欲寻容足地,飞爆向肩燃。”

清末武官蔡见先在《苑里年节竹枝词》中,描绘了前门大街灯市景象:“大开灯市月争明,士女如云结队行。更有官民同乐意,管弦谱出太平声。”[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