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无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成无己
人物简介
[1][2]
成无己约生于1044—1052年间,一说1063—1156年,宋代聊摄(春秋齐西二地,前者在今山东聊城西北,后者在荏平县西,初步考证,其家可能在荏平县洪官屯北部的成庄)人。
人物生平
[3][4]
《医林列传》称成氏“家世儒医,性识明敏,记问该博”,严器之亦称成氏“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可见,成氏世代业医,且于儒学上颇有造诣,故可称为“儒医”。
靖康之时, 成氏至少已七十余岁。金人在成氏七、八十岁时,尤将其带往临潢,是因其医术迥出于众人之上,此由王鼎氏序称:“仆曩缘访寻舍弟,亲到临潢,寄迹鲍子颙大夫书房,百有余日,目击公治病,百无一失。”成氏是被胁迫去临潢的,金朝是靠战争、掠夺建立起来的国家,实行奴隶制度,从此一侧面可知,被掳之人,无人身自由,从成氏九十余岁尚在临潢,以及《注解伤寒论》在临潢辗转流落于王鼎乡人之手看,成氏客死于临潢,至死也未能回乡。
医学著述
[5]
成无己对经典医籍研究颇深,精通伤寒学,钻研数十载,约在1142年其78岁时著《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约在1144年其80岁时著《注解伤寒论》十卷。其以经注论,以论证经,辨证明理,为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也是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
学术特色
[6]
旁征博引,全面注解
成氏潜心研究《伤寒论》四十余年,老而不辍,他撰述的注本,诚如严器之所赞“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之昭然,俾汗下之灼见”。
忠实原著
成氏注本以宋林亿等校订本为兰本。从注家的角度出发,没有擅自打乱原著的秩序,力图保持原貌。对内容则竭尽全力进行诊解,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揭示其条文内容的实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己体会总的思想,掌握内容。
以经释论
这是注成本的一大特点,通篇均可见到。《伤寒论》自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成氏引用《内》、《难》等古典医著的论述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方药等,正说明医学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伤寒理论及方药付诸实践,又反证了古医著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成氏还引用《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等书,就连《伤寒论》本书中前己让解而成立的语句,也用以证明后面出现的句段的意义。
重视脏腑经络学说,重视以营卫气血阴阳为本
在解释某一段原文时,先述有关生理意义及形成机制,而后提出悖于生理的病机,再用病机阐述条文的意义。这种用对举或对比的方法提出的论据更为有力,使学者更加倍服,且易于理解。
气味配伍释方
借用药物及方剂学成果,标明论中药物之四气五味,按十剂之法分方剂轻重,确定君臣佐使,同时用《内经》七篇大论中有关论述阐发方义,使方剂既有理论渊薮,又具实用价值,使学者便于掌握伤寒方药,以至正确使用。
注意释词,注音,辨疑
《伤寒论》音简意奥,一些字生僻难读,成氏在解释条文时,首先解词,另外,在每一篇未专列释音,把论中难字列出,切音或释意,还用了校勘学中的通假字概念。
承先启后,辨疑明理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撰写明理论,不仅在注疏方面为后世立下楷模,就其对仲景学说的贡献而言,是成无己前后许多医家无与伦比的,因而他也就成了伤寒学派之争的核心人物。
温病学说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以前,伤寒是一切外感热性病的总称,伤寒病的危害使人们闻而生畏,故曰“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成无己注伤寒论,为伤寒理论及诊治大法的阐发及传播推广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伤寒明理论》中,成氏将论中五十个主要症状及证候,作了类证归纳,“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编成了第一部“伤寒症状鉴别诊断手册”。其中有些症状的分析看后使人霍然。本书五十症由发热到劳复,基本上由常见症状到少见症状顺序排列,是学习伤寒论及平时检阅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其羽翼《注解伤寒论》,学习时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来源
- ↑ 李玉清,张灿玾. 成无己生平考[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44-46.
- ↑ 张影,余月娟. 成无己及《伤寒明理论》考注[J].. 中医研究,. 2012,25(08):57-58.
- ↑ 李玉清,张灿玾. 成无己生平考[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44-46.
- ↑ 李玉清. 成无己生平及《注解伤寒论》撰注年代考[J].. 中华医史杂志,. 1997(04):59-61.
- ↑ 张影,余月娟. 成无己及《伤寒明理论》考注[J].. 中医研究,. 2012,25(08):57-58.
- ↑ 杨万章. 继往开来解伤寒——成无己学术思想探讨[J].. 陕西中医函授,. 1987(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