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扁担(孙同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扁担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扁担》中国当代作家孙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赏

扁担

扁担是农村中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一件农具,在每个农家的门后或屋角,几乎都站着一根或几根扁担。

扁担的长度在五六尺之间。大扁担能负荷100公斤以上,是扁担中的大哥大;中扁担用于挑水挑粪挑泥,是扁担中的主力军;小扁担一般能担起百十斤,晃晃悠悠,为妇女、儿童、老人所用,属于扁担中的预备役。

对一条扁担的要求,大抵要刚柔相济、软硬兼备。好的扁担就是一位出色的舞伴,挑担时,通过对所担物体的重量,引得扁担一起一伏的颤动,带动挑担人的腰、胯、臀的扭动,完成双脚前移的步伐节奏。物体虽然压迫着负重者的双肩,却能保证其步履稳健而又轻松。其次是扁担的宽窄要适中,不过重又不硌肩是扁担的最高标准。

我父亲有一根好扁担。

父亲的扁担是洋槐木的。洋槐是一种什么树呢,后经考证,原来是凤凰木,这种树木材质细腻,身子轻,挑担的时候,担子应肩、应脚,担子重的时候晃,担子轻的时候也晃,这是它的最大优点。父亲的洋槐扁担只适合挑泥挑粪之类,不适合挑麦子和稻谷那些体积大的东西,因为挑这些的扁担需要更长一些。因为父亲的扁担好挑,于是,便成了村里的“大众情人”,常常是人歇扁担不歇,父亲不用的时候,别人就拿去用,一来二去,不知被谁拿去挑了过重的担子,扁担中间挑裂了一道纹,大伙都很为此可惜,父亲更是心疼不已,没有办法,父亲只好找来一块杨木,刨光后箍在扁担上,继续用,挑还可以,只是扁担自重比以前大了,也失去了从前的美感。

父亲的疤子扁担随我参加过水利工程。我上河工的时候,已是人工挑河的晚期,只剩下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我跟父亲合挑一个地段。这意味着我担得少,父亲就必须多担。

初次接触扁担,觉得新鲜,浑身是劲,当然其中也有对无书可读的无奈和憋屈的抗争,拿自己的身体出气。工程开初是挑上层土,尽管运距比较远,却是一路平地。第一天晚上,父亲问我累不累,我说不觉得。父亲告诫我要悠着点,“肩三脚四”呢。意思是说,挑担对人的考验在第三天第四天上,肩膀三天,腿脚四天。果然,几天下来,先是肩头疼得厉害,后是脚上起了泡,一碰就疼,两腿沉重得总是想往下坐。而这时,又到了中下层土,一担泥上肩,首先要从河坡向上登数级台阶,爬坡时,重担压在肩上,两腿一步一蹬,已是艰难,待到了平地,两条腿更是只能往前“拖”,加上脚上的血泡一沾地就钻心的疼痛,始觉挑担人的苦。好在有父亲的洋槐木扁担的作用,减轻了我更多痛苦。

我也用过别的扁担,果然无法跟我家的洋槐扁担比,这才知道了父亲扁担的优点。

晚年的父亲,腰背有点驼,我知道肯定与挑担有关。挑担是乡下人的一种姿势,挑担人的后背弯了,是被扁担无情地压弯的;扁担弯了,是被挑担人硬生生地扛弯的;扁担与挑担人之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情纠葛。父亲那一代人自立于乡村,凭的就是肩上的扁担和被扁担磨出一层厚茧的两个肩膀。

父亲老了,他的那根洋槐木扁担便闲置在老屋里,我每每回家拿扁担用一下,父亲看到的时候眼里就会放出异样的光,父亲或许又在追寻逝去的年华,或许又忆起扁担上曾经发生的往事。

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之所以能够吃苦耐劳,能够与人不争,或许与当年的河工有关,与父亲的扁担有关,从这个角度看,扁担倒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位老师。 [1]

作者简介

孙同林,男,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人,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