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抹茶粉 |
中文名称: 抹茶粉 别名: 抹茶 主要原料: 高纬绿茶 主要营养成分: 茶多酚,茶氨酸 |
抹茶粉是抹茶的通俗形象叫法,是采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蒸青绿茶。因其具有超细粉末状态,故方便在更多领域大量使用。[1]
历史背景
中国抹茶发展的三个阶段:
1、朦胧起源阶段,作为药用材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公元前约2700年,神农氏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迈出人类吃茶的第一步,被誉为"抹茶鼻祖"。
2、缓慢发展阶段,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茶经记载:"……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抹茶的饮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硙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心,谓之点茶。
3、加速上升阶段,伴随茶叶种植、遮荫技术、育种技术的发展,为抹茶提供了更好的原材料;蒸青设备的进步,又促使抹茶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超微粉研磨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降低了成本。使抹茶这种古代奢侈品走向普通大众。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环境和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慢性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重,公众对营养健康地诉求越来越多,促使抹茶等天然营养健康产品,得到迅猛发展。
制作
抹茶粉是以遮阳茶做的碾茶为原料,再经抹茶研磨机碾磨成的超微细粉。只高档抹茶粉追求的是绿色,越绿价值越高,相应的越绿制作难度就会越大,对茶叶品种,种植方法,种植区域,加工工艺,加工设备都会有更苛刻的要求。像籔北,中茶36,奥绿等品种因本身颜色特别绿,如果再加上大棚遮阳,做出来的抹茶颜色滋味都会特别好,可以算是高档抹茶的原料了。
抹茶(Matcha)的原料是碾茶,碾茶仅用春茶制作。除了严格的肥水管理以外,它的制作有两个关键词:覆盖和蒸青。春茶在采摘前20天必须搭设棚架,覆盖芦苇帘子和稻草帘子,遮光率达到98%以上,也有简易覆盖,用黑色塑料纱网覆盖的,遮光率只能达到70%~85%。实验证明用不同材质、颜色的物品给茶遮光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日本学者竹井瑶子的研究显示:"覆盖遮荫改变了光照强度、光质、温度等环境因素,因而影响到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露天茶不含B-檀香醇、苯甲酸及其酯,除低级脂肪族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外,其他香气成分的含量明显低于遮荫茶"。经过覆盖的绿茶叶绿素和氨基酸明显增加,类胡萝卜素为露天栽培的1.5倍,其氨基酸总量为自然光栽培的1.4倍,叶绿素为自然光裁培的1.6倍。
采摘下的新鲜茶叶当天杀青干燥,采用的是蒸汽杀青法。日本学者深津修和上美智子的研究分别表明,在蒸青过程中,茶叶中的顺-3-已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等氧化物大量增加,并产生大量的A-紫罗酮、B-紫罗酮等紫罗酮类化合物,这些香气组分的先质为类胡萝卜素,构成了抹茶(Matcha)特殊的香气和口感。所以,覆盖栽培的绿茶并且蒸汽杀青的覆下茶不但香气特殊,色泽翠绿,味道也更鲜美。
应用
抹茶是日本人民广泛饮用的主要茶类,形成了日本茶文化--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分抹茶道和煎茶道两大"门派",但抹茶道最具代表性,其"弟子"之多是煎茶道无法比拟的。日本最具影响力是抹茶道的"表千家"和"里千家"茶道,流传面极广,盛行全国,促进了日本饮茶风俗民众化,因而促使日本人民广泛用茶。日本全年人均饮茶达1.09公斤(中国人民年日均饮茶只有0.38公斤)。日本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与他们广泛饮茶、食茶和用茶不无关系。
日本,抹茶(Matcha)产业已发展得非常庞大。抹茶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人工色素,除了直饮外,作为一种营养强化剂和天然色素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诸多行业,衍生了品种繁多的抹茶甜食:
食品类:月饼、饼干、瓜子等,冰淇淋、面条、抹茶巧克力、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抹茶面包、抹茶果冻、抹茶糖果。
化妆品类:美容产品、抹茶面膜、抹茶粉饼、抹茶肥皂、抹茶香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