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抽象劳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商品生产劳动,是从一般构造转向特殊构造的经济规定,即特殊形态的社会劳动规定

因此,其不是关乎人的生产活动的自身的存在特性,而是关乎人作为存在者的类存在特性。这表明:人的生理耗费被裹进一种社会进程,并且,作为抽象的关系运动。亦即,从目的论设定的要求看,具体劳动指代人的主动劳动方面,而抽象劳动指代人的被动劳动方面。具体劳动说明了工艺学能动性,抽象劳动则说明了商品社会的被迫的经济合类性。从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经济必然性"规定。[1]

具体劳动的核心区别: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1.jpg

外文名称 Abstract Labor

性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特点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经济社会形式

意义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释义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抽象劳动2.jpg

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括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需要注意的是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此处的"财富"实际上是指使用价值,泛指所有的自然物)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或两次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它表明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形成性质相同的价值,它表明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以科学劳动概念为逻辑基础,以抽象劳动的历史假说为理论支撑。通过考察劳动力与劳动的概念关系,可以说明由劳动过程的本身给出劳动概念是根本科学的,也是对劳动力规定的总揽。进而说明:就实质而言,一定形态的劳动意识不过是一定形态的劳动主体(劳动力)的目的论设定的结果,是被意识到了的目的论设定的劳动存在。

因此, 劳动力的劳动概念是对"劳动过程的劳动概念"内涵规定的进一步确认。

通过理论史考察,可以发掘" 抽象劳动假说体系"(历史抽象法或者说历史的科学抽象法)的深度内涵: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规定)的相互放入。对抽象劳动的前提假说、过程假说以及结果假说的理论实证分析,进一步说明劳动价值论是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可以支持对马克思经济理论进行相对完整的研究,以及赋予适当的现代形式。

理论与实践

抽象劳动3.jpg

(一)

卢克莱修说,"无中不能生有",这是不言而喻的。"价值创造"是使劳动力转变为劳动。而劳动力首先又是已转变为人的机体的自然物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二)

既然交换价值只不过是计算在某个物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方式,它就比如像汇率一样不包含物质要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三)

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我们已经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怎样以大规模的协作为前提,如何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只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转化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

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因而劳动者或者单独地、独立地生产商品,或者由于缺乏自行经营的资料而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上述的前提只有通过单个资本的增长来实现,或者说,随着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来实现。商品生产的地基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形式上才能担负起大规模的生产。(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抽象劳动4.jpg

(四)

使用对象转化为价值,正像语言一样,是社会的产物……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产品所具有的最普遍、最简单的经济形式是商品形式,所有的人都很熟悉这种形式……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很感兴趣;对我们来说,我们作为物,对使用价值毫不计较。

我们关心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彼此之间作为买卖的物所发生的关系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只是彼此把对方看作交换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五)

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是故主上用财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管子:《管子·八观》)

(六)

劳动概念是我分析的关键。因为劳动不是按生物方式决定了的……但是在一切人的劳动中有目的论,它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立场克服了必然和自由之间的传统对立,我正是从这种立场来撰写我的著作的。

但是我应该强调指出,我并不是在设法构造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著作的名称是《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而不是《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你们会意识到这个差别的……我希望它会表明我所说的那种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的本体论基础。(卢卡奇:《卢卡奇自传》)

抽象劳动5.jpg

(七)

各种获得不同发展的存在形式,绝不是从一种一般的、抽象的范畴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也不是被理解为这种范畴体系在"特殊领域"的应用,相反,它们是依照自身规律演变的存在过程。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这种存在过程能够使更复杂的存在形式的产生成为可能。(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抽象劳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他把价格归结为价值理解,把价值归结为劳动理解,从而创立了历史经济形态的社会理论。抽象劳动是马克思研究商品经济形态社会的起点,它揭示了商品生产关系的发生。逻辑方法和工作构造,见图示。

关于历史劳动的研究,列宁指出:

真是奇怪的议论!要知道,无论什么"劳动形式",只在它被别的什么形式代替时才会动摇;而我们的这位作者甚至没有……打算去分析和说明这些新形式,以及弄清旧形式被这些新形式排挤的原因。更奇怪的是这段议论……"我们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来取消这些形式,以迎合一种学说。

""我们"(即社会主义者)拥有什么手段来"取消"劳动形式,即改造社会各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呢?难道根据一种学说来改造这些关系的想法不是荒谬的吗?我们再听下去:"我们的任务并不是一定要从本民族内部培育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但也不是要把西方文明连同一切腐蚀它的矛盾整个儿搬到我们这里来:必须尽可能从各处采纳长处……这是这样简单明了,简直没有什么可说的。

抽象劳动6.png

"的确,这是多么简单呵!从各处"采纳"长处,于是万事大吉!从中世纪形式中"采纳"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而从新形式(即资本主义形式)中"采纳"自由、平等、教育和文化。所以没有什么可说的!社会学中的主观方法在这里了如指掌:社会学从空想--土地属于劳动者所有--开始,并指出实现合乎心愿的事情的条件:从四面八方"采纳"长处。

这位哲学家纯粹形而上学地把社会关系看作是这些或那些制度的简单的机械的组合,看作是这些或那些现象的简单的机械的联结……这不是在研究社会关系,而是糟蹋应该研究的材料,因为在现实中这种土地属于耕作者的现象,并非像你所设想的那样单独和独立地存在着,这不过是当时生产关系中的一个环节,这种生产关系就是:土地为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所瓜分;

地主把这种土地分给农民,以便剥削他们,于是土地好像是实物工资,它为农民提供必需品,使农民能够为地主生产剩余产品;它是一种使农民为地主服劳役的手段。为什么作者没有考察这种生产关系体系,而只抽出一种现象,因而使这种现象完全被歪曲了呢?

这是因为作者不善于考察社会问题……根本没有打算说明当时的"劳动形式",把这些形式看作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看作一定的社会形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他根本不懂得辩证法,而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抽象劳动7.jpg

评价

恩格斯强调了阅读马克思著作必须注意的一个特点:"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马克思自己说明:"使一门科学革命化的科学尝试,从来就不可能真正通俗易懂。"

不可否认,马克思的一个巨大的革命性贡献在于提出劳动二重性,烛照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这种用语特征,卢卡奇给出一种可能的较为贴切的诠释:"范畴是对存在世界中持续存在的东西、本质性的东西的语言表述,也就是思想的表述,由于这种本质性,范畴就成了存在世界中持续的、恒久的规定……历史特征通过实现自己的存在,使总体存在的历史特征规定着范畴的历史特征。

同样,这种一般的联系也规定存在的每个形式,只不过(完全可理解)不同存在形式的相对简单或复杂的特性在范畴的简单特性或复杂特性中表现出来。与此相应,历史的普遍性也表现为范畴的普遍历史性……范畴只有在社会存在中才能具体地表述出来,而在自然界中只能作为盲目的因果性规定发生作用。"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的地回答了什么劳动才是价值的问题,正是在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为剩余价值奠定了科学基础。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