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掖县滑石雕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中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掖县滑石雕刻

地区:山东

分类:工艺品

设计工艺

山东掖县滑石雕刻属文化艺术范畴中的民间美术类的一个工艺品种。选料、设计、雕刻、精加工是形成一件作品的四大步骤,与作品独到的视角、巧妙的构思、创作的灵感、深厚的功力一道成为佳品的精髓之所在。“雕技”是形成掖县滑石雕刻的关键:主要技法有“圆、立、镂、透、衬、浮、线、巧,对比、分层、呼应,均衡、穿插”。“上光”、“打蜡”是掖县滑石雕刻工艺中的最重要环节,这一工序起到了润色、提神作用,为成品的滑石雕刻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据考,早期艺人们并不知运用此工艺,所雕作品大都经水洗风干后完成,但作品色彩暗淡无华。后来,经历代工艺师反复试验、琢磨,发现石蜡的特殊作用,采用融蜡上光法对滑石雕刻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加工,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近几年,由于水蜡、雾化蜡的运用更是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创作,也提高了作品的精致度,为掖县滑石雕刻平添了几分姿色。

流传历史

追溯掖县滑石雕刻的历史,在记载中有在蒜园子村遗址发掘的4000—5000年前的石雕片,在史志中曾有记载:“宋政和七年(1117年)朝廷取莱郡纹石、贡牛黄、海藻、牡蛎、石器(即雕刻工艺品)”之说。掖县滑石雕刻至今约15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艺人祖辈相传沿袭至今从而形成带有浓重地域特色的特种工艺品。在墓葬中,也曾发掘出许多滑石雕刻随葬品,最早有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3年)的佛造像,精美绝伦。到清末,县城绝大部分村庄兴起了以雕刻小型摆件为业的滑石雕刻艺人,经营方式多为家庭作坊式,农时为农,闲时为艺。但至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频发,掖县滑石雕刻业急剧颓萎,雕刻作坊只剩两家,各有工匠一二人,年耗原料不过5000多公斤。上世纪60-70年代滑石雕刻达到了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六大类、八大门派、120多个品种、2000多种花样的滑石雕刻作品。主要以花鸟、鱼虫、动物、山水、人物为创作对象,作品出口西欧、北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曾被当作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民间工艺。

文物研究

掖县滑石雕刻的重新兴起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家家有巧工,户户出佳品”,掖县滑石雕刻成为当时民间最具影响力和规模的产业,并且形成了独具北方特色、莱州风格的作品系列。这里流传着“绝凡尘、琢一品”之说,足见当时民间艺人们对艺术追求的完美和精到之情,有的滑石雕刻作品还曾被做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可谓民间工艺中的“绝世佳作”。而在平常百姓中,则有“夫制巨作、妇雕花鸟、儿女小刻”的景象,在掖县多数村庄内,有“祖辈相传、妇孺皆能”的普遍性,充分体现出当时掖县滑石雕刻的繁荣景象。

1988年掖县撤县改立为莱州市,盛产滑石雕刻原料。这里的福禄山黑山毛家山粉子山及优游山盛产镁石和滑石,二者相伴而生;近邻的西青山,所产冻玉,质地柔润细腻,色泽翠绿如冻晶莹似玉;其它还有漆黑如炭的鸟玉石,花纹酷似豹斑石,流云石、竹叶石、毛公石、翠星石等均为本地独有石种,也是这里民间美术艺人们雕琢佳品的绝佳原料。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矿产资源、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为掖县滑石雕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文化和物质基础。[1]

参考文献

  1. 掖县滑石雕刻世界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