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攀鱸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攀鱸科(學名:Anabantidae)是鱸形目、攀鱸亞目下一個科,包含攀鱸屬、非洲攀鱸屬、細梳攀鱸屬、圓鱗攀鱸屬4個屬,已確認的約有37種。體長方形,側扁。頭側扁。吻短鈍。口中等大,斜裂,端位。上、下頜齒及犁骨齒細尖,排列成齒帶;鄂骨無齒。眶前骨下緣有鋸齒。鰓孔大。鰓蓋骨及下鰓蓋骨後緣有尖長鋸齒。鰓蓋膜左、右癒合。鰓上腔有發達的副呼吸器官。頭、體被中等大的櫛鱗。側線中斷。背鰭1個,起點在胸鰭基部前上方,背鰭基部長於臀鰭基部。背鰭和臀鰭通常有硬棘。胸鰭圓形。腹鰭胸位;有1根鰭棘,5根鰭條;第一鰭條分叉。尾鰭圓形。

攀鱸科熱帶魚活潑敏捷,常在水面活動,有時還帶有一點神經質。它們對水質不苛求,中性、弱酸性都能養好,但一定要乾淨。它們的食性很雜,但最喜活佴。除了鬥魚以外,其他品種的雄魚也有打鬥的現象,但多半在繁殖期。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印度到菲律賓的水域(很少進入鹹淡水域)。[1]

動物學史

攀鱸屬

攀鱸(Anabas testudineus)是在1792年,德國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在《外地魚類的自然史》(Naturgeschichte der auslandischen Fische)第6卷中,采自亞洲的標本,以龜殼花鮨(Anthias testudineus)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攀鱸屬(Anabas)是在1816年,由法國醫生、解剖學及博物學家克洛奎特(Hippolyte Cloquet,1787-1840),在法國動物及博物學家居維葉(Georges Léopold Chrétien Frédéric Dagobert Cuvier,1769-1832)的胞弟居維葉(Frédéric Cuvier,1773-1838)所編《自然科學字典》(Dictionnaire des sciences naturelles)第2卷的附錄中,根據1797年博物學家達爾多爾夫(Baron Dagobert Karl de Daldorff或IngobartCarl de Daldorf)在《倫敦林奈學會會刊》(The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第3卷之論文攀鱸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Perca scandens)所載之攀鱸(Perca scandens=Anabas testudineus)作為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

形態特徵

體長方形,側扁。頭側扁。吻短鈍。口中等大,斜裂,端位。上、下頜齒及犁骨齒細尖,排列成齒帶;鄂骨無齒。眶前骨下緣有鋸齒。鰓孔大。鰓蓋骨及下鰓蓋骨後緣有尖長鋸齒。鰓蓋膜左、右癒合。鰓上腔有發達的副呼吸器官。頭、體被中等大的櫛鱗。側線中斷。背鰭1個,起點在胸鰭基部前上方,背鰭基部長於臀鰭基部。背鰭和臀鰭通常有硬棘。胸鰭圓形。腹鰭胸位;有1根鰭棘,5根鰭條;第一鰭條分叉。尾鰭圓形。

生活習性

攀鱸科熱帶魚活潑敏捷,常在水面活動,有時還帶有一點神經質。它們對水質不苛求,中性、弱酸性都能養好,但一定要乾淨。它們的食性很雜,但最喜活佴。攀鱸科魚的鰓部有輔助呼吸器官——褶鯢,當水中缺氧時,可直接游至水面從空氣中獲取氧氣,一般不會發生缺氧而亡的現象。

分布範圍

攀鱸科魚類分布在非洲和印度到菲律賓的水域(很少進入鹹淡水域)。

繁殖方式

攀鱸約一年半能達至成熟,體長約12厘米就能繁殖。它的兩性異型不明顯,雄性頭略大圓鈍,具較濃暗的紅色,雌性頭小略尖,腹部略脹。繁殖期於春夏5-7月,在水生沉水及挺水植物茂盛處產卵,大型成熟個體可產約2000粒浮性卵,具領域及親代撫育行為。

1967年4月28日,非洲國家布隆迪共和國發行一款以小點非洲攀鱸為形象的郵票。

視頻

攀鱸科 相關視頻

攀鱸科 黃曼龍魚 黃龍魚 觀賞魚 熱帶魚 繁殖 技術 洄水王老師
攀鱸生命力十分頑強,離水兩小時還能繼續存活,真是太牛了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報】攀鱸「西遊記」 ,中國科學院 ,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