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昌 (星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昌 (星官)

文昌星,文昌本星名,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状。或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亦可指星神文昌帝君。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文昌星,是文运的象征,原本是星宫名称,不是一颗星,共六星组成形如半月,位于北斗魁星前,因其与北斗魁星同为主宰科甲文运的大吉星,所以同文曲星混为一体于同魁而分不清。实际上,是不同星座的两码事,文曲星是北斗魁星中的其中一颗星,而文昌星则是六颗星的总称。但文昌星与北斗魁星太异曲同工而同称为文昌斗魁。同时,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奎星,也因主宰科甲文运而称文昌奎星。中国易卦风水与命理中有文昌星,同是主管文运又注吉祥的贵人星。道教也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星君,称文星,是读书文人求功名所尊奉的文圣星。总的来说,文昌星在风水与命理上是文才与贵人星,而在科甲文运中是司礼文武爵禄科举之本,与北斗魁星和西宿魁星同堂通用

简介

文昌帝君,一般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祇。其受民间的奉祀,从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文昌,本是星宫名,包括闪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有谓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而为一。文昌星简称文星,系星宿中主文运者,如杜甫诗:“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又《东观奏》:“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场当有事”。由此观之,学子应与文星有关。有关文昌星的说法,《星经》所载:“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记天官书》载:“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将,二日次将,三日贵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禄。”到了明朝景泰年间,景宗皇帝在北京新建一座庙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举行盛大的祭典。清朝年间,更加崇奉此神,嘉庆六年,仁宗皇帝也勒命礼部,把此神编入祀典。

评价

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唐朝越隽(现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人氏,后来迁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县),因笃信道教,广宣道教教义于四川,死后人们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庙,命名为“清虚观”,并且于碑上刻上“梓潼君”,成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间,曾利用这种信仰,封梓潼神为左丞相、济顺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在历代受封中,到此这个封号中出现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结合起来,从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学问之神,职责掌管文昌府的事务。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长,从一个地方神而成为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渐与文昌神合而为一宋元间的道士见此种信仰可以利用,就把文昌称为文昌帝君,尊为主仙、人鬼生死爵禄的神。古代士人仕进,以科举为途径,于是天下府县,处处建立文昌宫。明代以后,每一所学校都将部分建筑物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庙祭祀,文昌虽是道教之神,但带有浓厚的儒教色彩。[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