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殊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集禪林聖跡、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

文殊院占地20餘萬餘平方米,現存建築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風格,全木質建築,六重正殿依次正對山門的中軸線上,氣勢恢宏、巍峨壯觀[1]

中文名稱:文殊院

外文名稱:Wenshu Temple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占地面積:20餘萬餘平方米

開放時間:9:00—17:00

門票價格:免費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歷史沿革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

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

宋代仍稱信相寺。

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廬,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年—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近代時,文殊院香火興盛。歷任方丈都在這裡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抗戰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這裡講經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寺廟。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寺名由來

文殊院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歷經唐、五代、宋、元、明諸朝,過去稱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後,才更名為文殊院。

大約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信相院荒廢的遺址,發願修復其剃度師信相井覷老和尚曾經住持的道場。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戰火夷為廢墟,慈篤禪師便棲身於兩株古杉之間,秉持禪修,結茅而居。不久之後,禪師修持卓異,在禪定中顯現火光瑞相,老百姓覺得神奇而不可思議,認為他是「文殊菩薩」現世。由於百姓對慈篤禪師密行的仰慕,於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鼎力支持,遂更名為文殊院。

由於慈篤禪師德行高潔,聲名遠揚,康熙皇帝聽聞後十分仰慕,曾三次書詔,邀請慈篤禪師進京,但禪師都委婉謝絕。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賜「空林」絹本橫幅,派專使賜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

建築分布

建築布局

文殊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餘萬餘平方米。殿宇五重,進山門往裡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與東西兩側的鐘樓、齋堂、廊房等建築渾然一體,莊嚴肅穆,古樸寬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各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相連結,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餘間,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房舍為木石結構,柱礎石琢磨精細;柱上斗拱雕飾玲瓏。

主要建築

走近文殊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門對面的照壁。據記載,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澤深天地,宗風越古今」聯幅為慈篤禪師手書。

第一進殿為三門,由慈篤禪師建造,本圓和尚改建,供奉彌勒菩薩及四大天王。三大士殿為第二進殿,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

大雄寶殿為第三進殿,慈篤禪師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寶殿高10.56米,單檐歇山頂。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銅鑄的釋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為銅鑄的迦葉、阿難尊者像,均為道光九年鑄造。

第四進殿為說法堂,相傳是古信相寺的遺址。堂中有磚砌的戒壇,正中牆壁間鑲嵌有康熙手書「空林」二字;堂中央寶蓋下方供有藥師佛一尊,左右供有藥叉大將十二尊。

宸經樓為第五進殿,慈篤禪師創建,道光四年本圓和尚重建。宸經樓分兩層,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經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寬霖老和尚在寺內中軸線最後修建文殊閣,占地一千平方米,由第一層「空林講堂」、第二層空林佛教圖書館及第三層萬佛殿構成。

此外,寺內還建有鐘鼓樓、祖堂、准提殿、圓通殿、玉佛殿、三聖殿、五觀堂等殿堂;20世紀80年代寬霖老和尚發願建造了千佛和平塔,祈求世界和平;放生池、東西花園也讓寺院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不僅是修行者的聖地,也成為寺院周圍老百姓的休閒場所。

旅遊勝跡

空林八觀

天題瞻榜

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清聖祖玄燁所寫「空林」二字橫幅,中鈐「康熙御筆之寶」朱文璽印一方,左書「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仲冬」,右書「欽賜四川文殊院僧超存」。文殊院因此「空林」二字又名「空林堂」。

緬玉敷龕

寺內大雄寶殿的佛龕中,各供有緬甸玉佛一尊。左側的玉佛是1923年4月,院僧性麟和尚遠從緬甸請回。右側的玉佛,是1938年院僧登雲和尚從緬甸大金塔請回。

群窟涌光

文殊院收藏石刻釋迦文佛群像一龕。1922年秋,由文殊院第十五代住持僧禪安和尚從本市西郊報國寺廢址中發掘。此群像為公元523年康勝所造,正面中央雕刻釋迦立像,背面刻經變故事《維摩示疾圖》,全龕共計人像六十個,藝術價值極高,是四川石刻藝術的重要成就,後被收藏於四川省博物院內,且被列為精器。

雙杉表瑞

大雄寶殿後檐階外,有兩株古杉樹,各高15米,是寺中最老的古木。相傳這兩株古杉是古信相院三門前一對和華表一樣的大樹,當年慈篤禪師就在這兩棵樹之間結茅。原樹1963年枯死,現重植。

田衣絢彩

田衣絢彩又稱田妃袈裟,是明崇禎皇帝朱由檢所寵愛的田妃所繡,共248尊佛像。傳說田妃為儀隴人,所以曾經收藏於儀隴西寺,1922年後轉藏於文殊院宸經樓。

舌華涵寶

舌華寺內藏有血書佛經四部,即:《華嚴經》,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紹基和尚血書;《法華經》,先崇和尚血書;《楞嚴經》,開明和尚血書;《法華經》,道光二十七年完成,佚名。四部佛經都是由和尚們發願,刺破自己的舌頭取血,長期抄寫而成。

發繡披珍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796年—1850年)陝甘總督楊遇春之女,發願拔取秀髮,並以金刀割分後,在白緞上繡成水月觀音像。繡像長104.4厘米,寬41.2厘米。

窣睹暉金

清光緒八年(1882年),陝甘總督楊遇春曾孫楊光圻發願為父親祈壽而作的「金剛經塔」。這部以書寫《金剛經》經文而構成的精美寶塔圖,長110厘米,寬35.5厘米。作者以全文組成七級浮屠的形狀,且將唯一一個「塔」字冠於塔頂。經文一律以4毫米大的細書繕成,楷法細密勻直,設計、製作獨具匠心。

空林二聖

「空林二聖」——即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師頂骨舍利。

佛陀舍利

佛舍利是佛教中最為珍貴的聖物,文殊院宸經樓內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為20世紀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師朝禮印度菩提伽耶時,重慶西陽籍僧人佛金法師在菩提伽耶經管香火,佛金法師將其供養的佛骨舍利請能海上師帶回文殊院供奉至今。此佛舍利曾藏於寺內密龕中,近年來才建舍利塔供大眾瞻禮。

玄奘法師頂骨舍利

寺內宸經樓左側供奉有玄奘法師頂骨舍利,系上世紀四十年代在南京報恩寺發現,因成都是玄奘法師出家後受戒之地,同時玄奘法師還在此生活過五年。由此殊勝因緣,從南京請回頂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師以其不畏艱險西行求發、不為世困全心闡教的精神,被魯迅先生譽為「民族脊樑」。因此,此頂骨舍利不僅是玄奘法師精神的寫照,更是「民族脊樑」的象徵。

文化價值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眾多。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等經書)等佛教文物。

藏經樓還珍藏着宋代墨龍、明清時期破山、丈雪的書法、碧眼、竹禪的繪畫以及書法家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千、豐子愷等人的書畫作品。

解放後,多次對該院進行修葺、粉繪,並增種上千株銀杏、香樟、梅花、玉蘭等花木,又增設了茶座和極有特色的素餐館「香齋堂」,使之成為人們非常喜愛的佛事、遊覽場所。

宗教活動

文殊院以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為導向,將佛法的精神普及於社會各個領域為宗旨,實踐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提升佛教的整體素養和社會價值。

定期開展以下活動:

3月9日:玄奘法師舍利瞻仰法會

3月23日:觀音聖誕供燈祈福法會

4月5日:清明思親追薦法會

5月1日:第九期寺院生活體驗營

5月10日:佛誕浴佛法會

7月中旬:第八屆智慧之旅禪修營

7月19日:觀音聖誕供奉法會

8月7日至14日:孟蘭報恩、水陸勝會

9月12日:中秋晚會

10月1日:第十期寺院生活體驗營

農曆臘月:精進共修禪七

旅遊信息

交通:

文殊院位於文殊院大街,距騾馬市購物中心僅10分鐘路程,乘坐16、55、64等公共汽車可以到達。

最佳季節:

四季皆宜。

建議遊玩:

2—3小時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9:00—17:00

視頻

四川成都文殊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