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騰伯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7日) |
斯騰伯格 | |
---|---|
出生 | 1949年12月8日 |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Robert Jeffrey Sternberg |
職業 | 美國心理學家、心理計量學家 |
知名作品 | 《超越IQ:智力的三元理論》、《成功智力》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國籍 | 別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職業 |
---|---|---|---|---|---|---|
斯騰伯格 | 美國 | Robert Jeffrey Sternberg | 新澤西紐瓦克 | 1949年12月8日 | 無 | 美國心理學家、心理計量學家 |
人物生平
斯騰伯格1972年獲耶魯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75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現任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美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分會和教育心理學分會主席,兼任《心理學學報》、《美國心理學雜誌》、《教育心理學雜誌》、《人類智力國際通訊》等刊物的編輯。
斯騰伯格思維敏捷而且極富創新,迄今為止,他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提出了人類智力的三重理論。與傳統的智力測量理論側重智力的結構方面有所不同,斯騰伯格的智力理論是一種智力的認知理論,智力的的認知理論主要關心智力的加工方面或過程方面,分析的基本單位是信息加工成分。斯騰伯格區分了三種信息加工成分。第一種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元成分是執行計劃、實行監控,以及對個體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評價的高級控制過程。第二種信息加工成分是操作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s),操作成分是指在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時執行各種策略的較低水平(與元成分相比)的過程。第三種信息加工成分是知識習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s),知識習得成分是指學習和掌握新信息並將其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有關過程。斯騰伯格認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習得成分三者之間又存在着緊密的相互聯繫,即認知中的這些成分總是處於不斷的相互作用之中,元成分始終處於調節控制地位,只有它能對其他成分進行直接和間接反饋,也就是說,它可以指揮其他成分完成一定的活動,同時,也接受其他成分的信息反饋,從而了解這些成分的活動情況。而操作成分和知識習得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或同一成分中不同具體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必須以元成分為中介。無疑,斯騰伯格的三重結構理論為我們對智力的認識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和框架。此外,斯騰伯格還致力於人類創造性、思維方式、學習能力等領域的研究,還提出了大量富有創造性的理論與概念,如成功智力理論、創造性投資理論等。
他提出了智力三元論、成功智力理論、愛情三角理論等。他和托德·陸伯特(Todd Lubart)共同提出創造力的投資理論,該理論指出在理念世界裡面,有創造力的人低買高賣。
代表作品:
《超越IQ:智力的三元理論》、《成功智力》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有:
較高級的心理能力,包括智力和創造力
思維方式
認知改變
領導力
愛與恨
愛與戰爭
他提出了智力三元論、成功智力理論、愛情三角理論等。他和托德·陸伯特(Todd Lubart)共同提出創造力的投資理論,該理論指出在理念世界裡面,有創造力的人低買高賣。
智力三元論
強調在問題解決中認知過程的重要性,他認為智力包括三個部分──成分、經驗和情境,它們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
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個人在問題情境中運用知識分析資料,通過思維、判斷推理以達到問題解決的能力。它包含有三種機能成分。一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s),是指人們決定智力問題性質、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分配資源的過程。例如,一個好的閱讀者在閱讀時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時間是與他要從該段落中準備吸收的知識相一致的。這個決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二是執行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s),是指人實際執行任務的過程,如詞法存取和工作記憶。三是知識習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s),是指個人篩選相關信息並對已有知識加以整合從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
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個人運用已有經驗解決新問題時整合不同觀念所形成的創造能力。例如,一個有經驗智力的人比無此智力的人能夠更有效地適應新的環境;他能較好地分析情況,用腦筋去解決問題,即使是從未遇到過的問題。經過多次解決某個問題之後,有經驗智力的人就能不假思索、自動地啟動程序來解決該問題,從而把節省下來的心理資源用在別的工作上。有些人能很快做到,有些人卻難以做到這一點。這種能力就稱為經驗智力。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學得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應對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不同的。區分有毒和無毒植物是從事狩獵、採集的部落人們的重要能力,而就業面試則是工業化社會的一種重要情境智力,他們的情境智力是不同的。
斯滕伯格的理論得到了對大腦前額葉受損病人的研究結果的支持。例如,有一位以前很成功的物理學家,因為偶然的事故前額葉受損,痊癒後他雖然仍有很高的智商分數,卻不能繼續他的工作。他能按指示程序進行工作(如開車),但缺乏適應環境的能力。顯然,這種人的行為缺少了智力中的一些重要成分,而這些成分卻沒有被大多數智力測驗測量出來。
三元智力理論是當代智力理論的代表之一。它與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相契合,並將傳統智力理論中的智力概念擴大了。因為傳統智力測驗所測的智商只是智力三元論中的成分智力。同時,該理論更貼近生活實際,從而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看待一個人的智力狀況。
愛情三角理論
主要作品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
《心理學:探索人類的心靈》(Psychology:InSearch of the Human Mind)
《智力風格的本質》(The Natureof Intellectual Styles)
《丘比特之箭--穿越時間的愛情歷程》(Cupid'sArrow: The Course of Love through Time)
《超越IQ:人類智力的三元理論》(Beyond IQ: A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愛情心理學》(ThePsychology of Love)
《思維方式》(ThinkingStyles)
《愛情三角:親密、激情與承諾》(The Triangleof Love: Intimacy, Passion, Commitment)
《領導力的本質》(The Natureof Leadership)
愛情三元論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有的人愛情平靜似水,有的人愛情澎湃如潮;有的人愛情親密無間,有的人愛情若即若離,有的人愛情天長地久,有的人愛情曇花一現。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愛情表現呢?
對這一問題,美國耶魯大學的斯騰伯格教授提出了愛情三元論。他認為,人類的愛情雖然複雜多變,但其基本構成成分不外乎動機、情緒和認知三種。
動機成分是產生愛情行為的驅動力。人類愛情行為動機是極其複雜的,其中性動機包括異性身體容貌特徵的彼此吸引是愛情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情緒成分是愛情滿足人的身心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如酸甜苦辣的愛情滋味、喜怒哀樂的愛情情緒。
認知成分是愛情的理性認識,對情緒和動機有着控制作用。 有人形象地把愛情動機視為電流,情緒視為火花,而把認知看作是開關,它可以調節愛情之火的熱烈程度。
以愛情的三種成分為元素,斯騰伯格進一步把動機、情緒和認知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係,分為激情、親密、承諾。即以動機為主的兩性關係是充滿激情的,以情緒為主的兩性關係是親密的,以認知為主的兩性關係是承諾的。其中,激情是指愛情關係趨於浪漫、身體吸引和性愛完美的驅力或一種狀態;親密是指在戀愛關係中親近、融合,結成親密私人關係的感覺;承諾是指當事人對關係維持的一種認知,決定去愛一個人和對戀愛關係擔負責任。這三種愛情成分的不同組合構成了不同的愛情類型。斯騰伯格用三角形來表示三種成分的相互關係。
親密、激情、承諾單獨作用的結果分別是喜歡、迷戀、空洞;親密和激情結合而無承諾時,產生的是浪漫愛情;親密和承諾相結合而無激情時,產生的伴侶式愛情;承諾和激情結合而無親密時,產生的是愚昧的愛情。當三種成分相結合時,形成圓滿的愛情。斯騰伯格進一步提出,在三種成分下有八種不同的愛情關係組合:
非愛。這三種成分都沒有。
喜歡。由於長期相處,異性間產生了相知感,彼此了解對方的經歷、興趣愛好,有一種朋友般的默契感,這種關係只能稱作親密,缺乏激情與承諾。
迷戀。某一特定時空不期而遇,由於強烈的性吸引,既無了解也無承諾,身體上的親密之後,行同陌路。
承諾之愛。雙方既無生理的吸引,又缺乏相互了解,僅由於某種承諾結合在一起。
浪漫之愛。性的激情與深刻了解,但不能做出承諾。
伴侶之愛。既親密又有承諾。
閃電之愛。儘管無深刻的了解,但由於強烈的性吸引而閃電般地結為夫妻。
圓滿之愛。相知的親密、生理的吸引以及對婚姻的追求與承諾。
斯騰伯格愛情三角形理論:愛的組合
參考資料: 1. 斯騰伯格 . .問渠心理網 . 20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