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香蕉丝工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新社香蕉丝工坊位于台湾花莲县丰滨乡。是台湾唯一以香蕉丝作为编织材料的工坊,也是台湾唯一以原生材料从事编织的工坊。香蕉丝布是噶玛兰族独一无二的特色,也是台湾目前唯一仍保存的香蕉丝布工艺的族群,在一九九○年代中期面临耆老逐渐凋零的危机,为了不让珍贵文化消失,花莲县噶玛兰族发展协会二○○五年成立新社香蕉丝工坊,已故耆老潘乌吉、潘金英、朱阿菊、潘阿玉努力传承给愿意学习的人。[1]
而艺师们将噶玛兰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化作香蕉布上细致的纹理。[2]而从香蕉的种植、砍伐、刮丝、晾晒、分线、捻线、绕线、整经到编织等工序中,重新找回在血脉中那深厚的技艺传承,让传统技艺得以流传下去。[3]
其中,新社香蕉丝工坊结合部落大学招收学员不分种族,除噶玛兰族之外,还有阿美族、泰雅族、新住民等,也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愿意都欢迎来学;部落目前只有200多人,年轻人大多外流,要传承技艺确实不易。而值得欣慰的是,第12届总统文化奖得主公布,花莲县噶玛兰族发展协会获在地希望奖,香蕉株从种植取纤到编织等复杂工作,是密集的农业劳动,香蕉丝所表现的不只是编织布料与作品,还充满噶玛兰族人的汗水、感情及精神价值。欢迎旅人前往亲身体验。[4]
景点介绍
位于花莲丰滨乡新社部落的噶玛兰族聚落,约莫于十多年前有感于香蕉丝布编织的老工艺师逐渐凋零,在地的花莲县噶玛兰族发展协会成立香蕉丝布工坊,让全台湾唯一仅存的香蕉丝布工艺获得传承。
其中,台湾原住民族的传统织布多采用苎麻,唯有噶玛兰族迄今仍以香蕉丝织就自己的文化。香蕉植株遍布噶玛兰族的日常生活,除了果实可食,蕉叶可作为食器或治病之用,茎干更是应用广泛的织材。香蕉布从取材到织作皆为手工处理,族人砍下一株株未开花的香蕉树,去头去尾取其假茎,剥开叶鞘刮削成薄片,经过日晒、水洗与再干燥,再进行分线与积线,将香蕉丝扎捆成线球。
而自从2005年新社香蕉丝工坊成立,没有织布经验的严玉英,也在62岁执起当年母亲未曾交付的梭杼,成为工艺复振的第二代艺师。经由在地协会与居民的长期经营,花莲县噶玛兰族发展协会更荣获第十二届总统文化奖“在地希望奖”殊荣!让部落技艺文化传承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
[5]
全台湾唯一仅存的香蕉丝布工艺
位于花莲丰滨乡的新社香蕉丝工坊是全台湾唯一仅存的香蕉丝布工艺。根据史料记载,对噶玛兰族人而言,整株香蕉都有用途。除了食用果实外,其他如新鲜蕉叶是祭祀时铺地盛装祭品的用具,也可以包裹麻糬、粿类,蕉叶甚至可治病,内层茎干鲜嫩的部位也可食用,茎干是香蕉丝织物的主要材料。
噶玛兰族就地取材,妇女自采植物,剥丝抽茧处理,制作香蕉丝各类的生活织品,在自给自足的时代,陪伴了部落许多家庭的漫长岁月。因为香蕉丝制作流程繁琐,年轻人兴致缺缺,加上工艺师逐渐凋零,面临技艺失传,期盼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保护原住民的文化资产。新社香蕉丝布工坊香蕉丝布工艺导入创新设计,制作背包、帽子、披肩、手机吊饰、笔记本封面、皮包等商品,工坊内固定“上班”的工艺师共六人,而资深艺师严玉英至今只要身体许可,都还是会来工坊帮忙指导。 [6]
当花东海岸公路开通后,外面低廉且色彩丰富的物品进入部落,族人慢慢的放弃了辛苦的编织文化。部落中记得如何编织耆老相继凋零,香蕉丝的手工艺也渐渐失传。文化渐消之时,原住民意识与运动渐渐抬头,噶玛兰族正名与文化运动同时展开,老一辈族人重新拾起传统香蕉丝织布的技法。直日本人来台寻找香蕉丝的历史后,香蕉丝的技艺,再度引起注目。新社部落的工艺师在创作中传达出她们对噶玛兰族传统智慧与工艺的认同、重视、珍惜。亦欢迎旅人前往造访参观。[7]
视频
【噶玛兰基因中的记忆 - 新社香蕉丝工坊】
【Lalaban的香蕉丝编织—噶玛兰族人的重生与延续】
【Lala ban新社香蕉丝工坊-文创让文化延续】
参考文献
- ↑ 花莲》丰滨新社部落 传承台湾仅存香蕉丝布工艺自由时报
- ↑ 客家文物馆花莲旅游市集
- ↑ 新社香蕉丝工坊 花莲原乡e市集
- ↑ 花莲噶玛兰族发展协会获总统文化奖 传承香蕉丝编织保存传统工艺中央通讯社
- ↑ 一丝一缕织起噶玛兰族记忆,花莲丰滨“新社香蕉丝工坊”传承失而复得的工艺文化微笑台湾
- ↑ 噶玛兰族祖先智慧 香蕉丝编织工艺奇摩新闻
- ↑ 新社香蕉丝工坊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