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魯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魯鎮原名魯剎寺,因寺興場,以寺為名。位於四川省三台縣西北42公里,幅員面積61.11平方公里。轄新魯、龍橋、石橋、雲同4個辦事處、29個村、3個居委會、242個合作社。人口19993人(2017),耕地50875畝。

2019年12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綿陽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9〕27號):撤銷雲同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新魯鎮管轄,新魯鎮人民政府駐資陽大道南段1號。[1]

位置境域

新魯鎮位於北緯31°08′48″~31°14′44″,東經104°46′20″~104°52′05″。地處三台縣西北部,東連蘆溪鎮劉營鎮,南界建平鎮,西南接金石鎮,北鄰立新鎮。地處三台縣北路經濟圈,緊鄰蘆溪工業園區,距三台縣城42公里,距綿陽市區38公里,鎮政府駐資陽大道中段。行政區域面積61.2平方公里。北距S205省道綿(陽)三(台)9公里,東距S101省道三(台)中(江)11公里,距綿(陽)遂(寧)高速入口(花園站)13公里,距成(都)德(陽)南(充)高速入口33公里。境內縣道蘆德路,鄉道建黎路、蘆黎路、石同路、立龍路穿過,交通便捷。[2]

建置沿革

2019年12月,三台縣人民政府撤銷雲同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新魯鎮管轄。

新組建的新魯鎮轄新魯、龍橋、石橋、雲同4個辦事處.。

清初,三台縣設4路28鄉。今新魯鎮轄境大部分屬於北路壁水鄉,石橋、龍橋少部分別分屬於西路牛金鄉、北路昴日鄉;雲同鄉屬西路魁金鄉。

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魯剎寺。清光緒四年(1878年)興場,場以寺名,場在今新魯鎮。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建老君庵。清光緒元年(1875)興場,場以廟名,後更名雲龍鎮,場在今雲同鄉。

清末民初,北路壁水鄉駐東嶽廟(今蘆溪鎮建新鄉);北路昴日鄉駐新廟子(今立新鎮);西路牛金鄉駐大石缸(今金石鎮);西路魁金鄉駐蘇河場(今前鋒鎮)。

民國9年,川戰迭起,各地加強團練組織,各鄉分設上、中、下鄉團練,設團練辦事處。壁水上鄉駐魯剎寺,壁水下鄉駐東嶽廟,魁金下鄉駐雲龍鎮。

民國14年,改團練為團甲,設東嶽廟、魯剎寺、雲龍鎮為團甲公所。

民國19年,撤銷東嶽廟團甲公所,轄地併入魯剎寺團甲。

民國24年,以團設魯剎寺聯保,又分設東嶽廟聯保;設雲同聯保(以境內雲龍鎮、同德場各取一字命名)。

民國27年,撤銷東嶽廟聯保,調整合併到魯剎寺聯保。

民國29年,改魯剎寺聯保為魯剎鄉,雲同聯保為雲同鄉。

民國31年,魯剎鄉改為東魯鄉(以東嶽廟、魯剎寺各取一字命名)。解放後仍置。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進行民主建政。仍設雲同鄉和東魯鄉,並從東魯鄉劃出部分村成立建新鄉(大致為原東嶽廟聯保轄地),從雲同鄉劃出部分村成立同德鄉(駐同德場)。

1952年8月,東魯鄉改為新魯鄉(意為新的東魯鄉)。並從金石、新魯鄉劃出部分村成立石橋鄉,以境內石橋溝命名,1956年撤銷。

1961年,恢復原石橋鄉轄地,成立石橋人民公社。

1961年,從黎曙、新魯、石橋公社各劃一部分村成立龍橋人民公社,因境內有龍橋溝得名,駐地南嶽廟。龍橋公社古為涪城縣四鎮(南明、鳳溪、高鋪、新井)之一的高鋪驛。

1968年,文革時期,龍橋公社更名為五星公社。

1984年,撤銷公社建制,復設新魯鄉、龍橋鄉、石橋鄉和雲同鄉、同德鄉,屬金石區。

1992年9月,新魯、龍橋、石橋、雲同四鄉合併成立新魯鎮,同德鄉併入金石鎮。

2000年,雲同從新魯鎮分離、單設為雲同鄉。

2019年,雲同鄉併入新魯成立新的新魯鎮。

行政區劃

2019年底,新魯鎮轄新魯場、龍橋場、雲同場3個場鎮社區,29個行政村。

環境、資源與人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新魯鎮2015年耕地面積35460畝,以淺丘地形為主,植被面積25500畝,森林覆蓋率38%。主要河流2條,其中牛頭河境內長12公里,水磨河境內長15公里。新魯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無霜期283天,年平均降水量882.2毫米,年平均日照1376小時。

人口新魯鎮2000年總人口30945人,8590戶。2015年總人口32774人,11518戶,其中農業人口30515人,場鎮常住人口5588人,城鎮化率17%;2015年出生人口298人,死亡195人,出生率9‰,死亡率5.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0人。[3]

經濟狀況

199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68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577萬元,糧食總產2674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65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2966元 。

工業狀況

新魯鎮經濟持續增長:2001年實現農業、鄉鎮企業總產值61447萬元,比2000年增長9.1%,實現財政收入1531萬元,比2000年增長3.9%;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735元,比上年增加104元。區內資源豐富,有石灰石礦、白雲礦、鐵礦、鉛鋅礦、沙金等多種優質礦產資源,其中尤以石灰石品位高、易開採,儲量達20多億噸。有年產30萬噸特鋼、普鋼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川投長特四廠,為新魯地方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技術、人才支持。區境內基礎設施完善,已開通了3200門程控電話,建成了輻射城鄉的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移動電話網絡。有1.76萬千瓦水電站一座,有兩套地方高壓線路和長鋼1104千伏專用供電線路,有年產5萬噸的自來水廠和生產、生活用天然氣輸送系統。平武、黃龍、九寨溝黃金旅遊線省級公路沿區而過。至成都市區建成有寬15米的二級標美路,鄉村公路通社達戶。鄉鎮企業穩步發展: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狠抓管理,加大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完善企業改制,使企業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全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57161萬元,比2000年增長9.6%。其中完成工業產值35170萬元,增長7.2%;完成經營收入34024萬元,增長16.7%;實現利潤2003萬元,增長17.8%,入庫稅金實現718萬元。發展個體工商戶408戶、私營企業51個。個體私營企業實現產值10354萬元。

農業狀況

新魯鎮農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按照"一產業做優、二產業做強、三產業做大"的思路,圍繞"千畝桑園、千頭母豬、千畝大蔥"以及優化糧油品種,發展名特優新蔬菜等重點項目。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改善基礎設施克服了春旱、澇和冰雹等自然災害和市場疲軟等困難,實現了農業的平穩發展。農作物總播面39125畝,經濟作物播面達14669.5畝,占37.5%。其中蔬菜種植面積達6567.5畝,水果產量719.7噸,增加22.7噸。出欄生豬29920頭,出欄仔豬4.95萬頭,其中外銷仔豬25669頭。小家禽51.45萬隻。新發展良種母豬47頭,選留2代太湖母豬680頭,新魯鎮母豬總數2975頭,其中良種母豬達49.5%。春秋兩季共植樹16.38萬株,森林覆蓋面達到2.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5%。實現農業總產值4286.33萬元(90不變價),增長4.4%,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668萬元,增長11.7%,農民家庭經營所得實現12146.41萬元。[4]

特色農產品

水稻,家禽,蠶繭,水果,棉花,水產,生豬

新魯鎮自然資源豐富,三高農業發展迅速。以向陽、方碑、龍橋為主的新魯鎮多座水庫、395口塘堰可蓄水700餘萬方,自流控灌面積達2.67餘畝。現已初步形成水稻制種、小家禽畜、優質蠶繭、名優水果、棉花、水產等六大優勢產業,其中棉花、蠶桑、水產被縣政府列為基地鎮。新魯鎮1995年水稻制種1750畝,養蠶12500張,生豬出肥3500頭,小家禽畜22萬隻,植棉5200畝,水產品40萬公斤,成片栽植漳州柚800畝、4萬株。

新魯鎮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鎮,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棉花、花生、油菜籽等。民間飼養豬、牛、羊、雞、鴨、兔。栽桑養蠶,從事土紡、土織,成為民間農戶的主要家庭副業。2000年,新魯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668萬元,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7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453.6萬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267.6萬公斤,花生總產量1288.5萬公斤,油菜籽總產量5235.7萬公斤。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領導群眾積極植樹造林。1998年新魯鎮實現了"全面綠化",長防林工程竣工達標,綠化率達到99.3%,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由於農業、林業的發展,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農副土特名優產品主要有涪城壩的麥冬、建設巫家溝大蒜、富順金光的"東山板栗"、菊河土煙、萋江"大紅袍"紅桔、蘆溪早熟"團圓果"油桃等,各地正加速發展。先後被列為四川省和中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柑桔、麻類、油橄欖、麥冬等的生產基地縣,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分別排名四川省20強鄉鎮。[5]

區位優勢

新魯鎮地理位置優越,鎮中心集鎮地勢平坦,東距三台42公里,西至德陽60公里,南鄰中江36公里,北達綿陽41公里。鎮內交通方便,有兩條油路主幹道交叉穿越新魯鎮,鎮到辦事處路面全部建成油路,村道公路村村相連。鎮內通訊快捷,已安裝程控電話600餘部,有19個村通電話,還建有移動、聯通通訊網站各一個。鎮內投資環境良好,鎮中心集鎮已擴展至1平方公里,魯東、魯西、魯南三條主幹道全部鋪築為水泥街面,新建日產水120噸的自來水廠一個,正着手規劃新建農貿綜合市場。

新魯鎮內已創建為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市級"雙擁"模範鎮、市級村民自治示範鎮,社會政治穩定,治安秩序良好。鎮內農副產品資源豐富,新魯糧食總產值年均2000萬公斤以上,人均占有糧食700公斤。油料年均總產200萬公斤,生豬常年出欄25000頭左右,小家禽年出欄35萬隻,水產品年產量可達40萬公斤,是農副產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鎮內勞動力資源充裕,新魯鎮有農村勞動力18211個,年外輸出勞動力可達7500人左右。

鄉鎮發展

為加快新魯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速度,新魯鎮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府的總體部署,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以農民增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圍繞開明、開放、務實,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縣委縣府"3個30萬"工程和"工業70億"工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工作思路。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突出小城鎮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着力培育一批種、養業示範典型和專業大戶,帶動和促進新魯鎮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高度重視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力爭引進3-5個上規模的私營企業。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為實現新魯的新跨越而不懈地努力。

新魯鎮傳統優勢工業以紅、白、黑著稱,紅即煤矸石(或頁岩)制磚,現鎮內建有大中型矸磚廠5座,值此企業改制之機,歡迎各方參股,控股或購併。白即石灰,鎮內有大中石灰石礦山10餘座,石灰窯100餘座,精粉及化工廠10餘家,所產碳酸鈣為本省優質礦,石灰品位最高,可廣泛用於建築、冶金、製革,制等。黑即煤炭,現有15座中小型煤礦出產發熱量2000-6000大卡各類煤炭。新魯鎮內地理條件獨特,從海拔800米的平壩至3000餘米的高山俱全,農林業資源豐富,是優質無公害蔬菜及優質藥材出產地。歡迎各方投資或共同開發農林業基地。現已建有千畝藥材基地和果樹示範基地以及蔬菜基地等。同時,新魯鎮歷來為洋芋繁種基地,現與省農科院合作引進"中薯一號","金雷"等新一代高產優質薯種,即可大量上市供應。[6]

社會事業

新魯鎮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鎮內有中學4所、小學33所、幼兒園33所、農校1所,小學、初中入學率達10096和9896,教育質量連年名列三台縣前茅。有設備比較齊全的衛生院4所,床位50多個。有敬老院1所,以鎮集中供養五保老人31人。文化娛樂站設施日趨完善,有線廣播通至農戶,電視差轉站設備齊全,覆蓋新魯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