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蹼壁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無蹼壁虎 |
中文學名:無蹼壁虎 拉丁學名:Gekko swinhonis 別 稱:爬牆虎、守宮、蝎虎、天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目:蜥蜴目 亞 目:壁虎亞目 科:壁虎科 屬:壁虎屬 種:無蹼壁虎 亞 種:無 分布區域:中國 命名人及年代:Günther,1864 英文名:Peking Gecko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無蹼壁虎(學名:Gekko swinhonis),是壁虎科、壁虎屬的爬行動物。無蹼壁虎身體扁平,耳孔小,舌長,四肢背面被顆粒狀小鱗,背 面一般呈灰棕色,身體腹面淡肉色。
無蹼壁虎夜行性,善於攀爬,遇敵時能斷尾自救,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棲息於海拔為600-1300m幾乎所有建築物的縫隙及樹木、岩縫等 處,僅分布在中國。
無蹼壁虎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1]
無蹼壁虎形態特徵
無蹼壁虎(10張) 無蹼壁虎全長105-132mm,身體扁平,頭體長為尾長的0.72-1.04倍。頭吻呈三角形。吻鱗呈長方形。鼻孔近吻端,位於 吻鱗、第一上唇鱗、上鼻鱗及後鼻鱗之間。無活動眼瞼,耳孔小,卵圓形。上下頜具有細齒,舌長。上唇鱗8-12枚,下唇鱗7-11枚, 頦片兩對,呈弧形排列,外側一對較小。
無蹼壁虎頭體背面被顆粒狀細鱗,吻部顆粒狀細鱗擴大,背部交錯排列成12-14行,胸腹部鱗片較大,覆瓦狀排列。四肢具五指(趾), 指(趾)端膨大,指(趾)間無蹼,膨大處具5-9個攀瓣。四肢背面被顆粒狀小鱗。腹面的鱗片覆瓦狀排列。尾略側扁,基部每側有肛 疣2-3個,雄性較大。尾背腹均被覆瓦狀鱗。腹面的覆瓦狀鱗較大。中央一列擴展成鱗板。雄性具6-10個肛前窩。
無蹼壁虎身體背面一般呈灰棕色,其深淺程度與生活環境及個體大小有關。頭、頸、軀幹、尾及四肢均有深或淺色斑。在頸及軀幹背面形成6-7條橫斑,尾背面形成11-14條橫斑。身體腹面淡肉色。
無蹼壁虎棲息環境
無蹼壁虎棲息場所廣泛,幾乎所有建築物的縫隙及樹木、岩縫等處均有分布,生活海拔為600-1300m。
無蹼壁虎生態習性
無蹼壁虎是夜行性蜥蜴,白天藏身在陰暗的樹洞、石下或房屋的牆壁縫隙中,因其趾下有瓣,能爬行於牆壁或天花板上,夜間在廁所或其它有燈光處昆蟲較多,其能快步追趕和伸出舌頭粘捕小型昆蟲,所以無蹼壁虎量亦較集中。無蹼壁虎一般每日在18時以後至次日7時以 前 活動,少數個體中午亦偶有活動,有些個體常有固定的捕食場所。遇敵時,急速爬行逃避或自附着處落於地面,落下時,尾部易自斷,斷尾後能在短期內重新長出再生。斷尾的肌肉還能強烈收縮一段時間,使斷尾在地面跳動,以混淆敵害視線,乘機逃脫,這是一種保護 性適應。從11月初至翌年3月中旬為冬眠期,3月中下旬出蟄開始活動。4月下旬以後活動旺盛。
無蹼壁虎以小型昆蟲為食,主要是蛾、蚊、蠅、蜘蛛、小蜂、甲蟲等。
無蹼壁虎分布範圍
無蹼壁虎是中國特有種,僅分布在中國(安徽、甘肅、河北、河南、江蘇、遼寧、寧夏、陝西、山東、山西、浙江)。
無蹼壁虎繁殖方式
無蹼壁虎繁殖期為6月至7月。每次產卵2枚,卵圓形、白色,殼薄而硬。粘在一起附着於壁縫中。孵化期約2個月。幼蜥吻端有角齒,以此啄破卵殼而出,旋即自行脫落。性成熟為兩齡。
無蹼壁虎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無蹼壁虎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暫無該物種的具體種群數量信息,但呈下降趨勢,其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同時由於其在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也遭到了大量捕捉。如果無蹼壁虎在未來用於醫學的數量增加和棲息地的喪失或退化更為嚴重的話,該種很可能將面 臨更多的威脅。
無蹼壁虎在中國河北數量較多,且各地均有分布。
無蹼壁虎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