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沉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日本沉沒
圖片來自gamer

日本沉沒》是一本於1973年出版、由小松左京著作的日本科幻小說。為第2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第5回星雲賞日本長篇組的得獎作品。

同年東寶將之拍攝成電影,結果大大轟動了日本社會,也成為了災難電影熱潮的先驅者。東京廣播公司於2006年將電影翻拍。另外,本作品也被改編製作成特攝電視劇漫畫廣播劇網絡動畫[1]

故事簡介

田所雄介博士是一位地球物理學家。他直覺地認為,根據地震的觀測數據,日本列島將會有災害發生,於是他便展開了調查。他與小野寺俊夫及助手幸長信彥助理教授一同乘坐潛水艇到達伊豆沖海底,發現海底出現異常的龜裂與亂泥流。田所繼續收集到的數據令他確信將會有災難發生,並得出唯一的一個結論。那就是「日本列島歷來最壞的情況——1年內的地殼變動導致大部分的陸地下沉到海中」了。

起初政府對這個結論抱着半信半疑的態度,後來猶豫了一段時間之後,便計畫發動「D計畫」——一個將日本國民及資產轉移到海外的方案。然而事態的發展正在以大大超出當初田所所估計的速度進行中。

各地相繼發生巨大的地震。幾乎停止了活動的休眠火山開始活躍起來。在已經被撕裂成碎塊的日本列島中,D計畫被拼命地推展……

小說

於1964年開始執筆、歷時9年完成。起初預定以有數本書的長篇小說形式出版,但後來出版社希望把故事縮短,因此最後變成以上下卷的形式出版,也因而受到文摘的批評。

小說的上下兩卷於1973年由光文社カッパノベルス(光文社屬下專門推出新小說的品牌)同時出版。起初每卷發行3萬本,但後來隨着版數的增加,發行量也隨之而增加。發行的數量增加至上卷的204萬本及下卷的181萬本、合計385萬本,因而獲得了「空前的大暢銷書」的評價。小松也因此獲得了1億2千萬日圓的收入,亦躋身世界文壇百萬富翁排名的頭5位。

在小說成為最暢銷書籍後,小松的知名度提升了,也直接地提高了科幻小說在日本的滲透程度。本作成為暢銷書的背景,是在日本戰後經濟奇蹟的經濟高速增長告一段落、被稱為“1973年的狂亂物價”的通貨膨脹,以及石油危機等導致社會不安的環境。科幻小說的熱潮也因此躋身於諾查丹瑪斯熱潮、末日論熱潮、超能力熱潮等眾多熱潮中的其中一環。

在1976年,儘管小說只被Michael Gallagher摘譯了大概三分之一,在美國仍以『JAPAN SINKS』為書名被出版了。

從前日本人還是一支游牧民族時,已經把主題佈局好,而日本沉沒的舞台設定,有說是因為日本人對地球物理學的關心而暗地裡湧出來的。另外,本來第2部的構思(暫名為『日本漂流』),講述日本人成為難民並分散到世界各地。但在下卷最後之處標寫着「第1部・完」出版後,作者已經長時間沒有再執筆了。

第二部

『日本沉沒 第二部』,配合作品在2006年的再電影化,以與谷甲州共同著作的形式於2006年7月出版。

在一個電視節目的對談中,當被問及關於續集的構思時,小松左京回答時,說「曾考慮過『日本沉沒時,被大量噴發出來的火山灰使整個地球變得寒冷,世界每個角落的糧食都不夠。在如此情況下,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日本民族會變得怎麼樣呢?』這樣的構思,但從近期類似情況的火山爆發的現象來看,這樣的主題太過現實了,導致寫作之筆無法推展」。而在第2部中,「地球寒冷化」與「日本人的未來」這兩個主題同樣重要。

『日本沉沒』自執筆開始後,於『SF雜誌』中連載。而比『日本沉沒』更早出版(1966年)、小松左京的另一個長篇小說作品『果しなき流れの果に』(有一譯名『無盡長河的盡頭』),觸及了當未來的日本人在未來失去自己的國土時的情況。

後來,以小松及仰慕他的年輕科幻小說作家(谷甲州及森下一仁等人)為首的作家展開了著作續集的計畫。參與有關計畫的人就「沉沒後殘存的日本人與地球,接下來的命運將會怎麼樣」這議題交換意見,由小松整理好後成為小說的基礎情節。然而身為本作作家的小松已屆高齡,實際上描述「在日本沉沒後,日本人視亞洲地區為自己活躍的舞台、長久生活下去的地方」的寫作工作由谷甲州負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