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草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日本草蜥
日本草蜥
原圖鏈接

中文名:日本草蜥
外文名:Takydromus tachydromoides
科:草蜥科
日语:“金蛇(kanahebi)”

日本草蜥(学名:Takydromus tachydromoides),是一种属于草蜥科的爬虫类。是日本的固有种之一。全长70~180厘米。头小,稍大于颈部,略呈椭圆形。吻端圆形。尾很短,末端钝圆。体细;吻端稍钝,吻长约与眼、耳间间距等长;外鼻孔位于鼻鳞、后鼻鳞于第一枚上居鳞之间;耳孔大。几于眼径等长。以昆虫为食,春季主要吃蝗虫、卷叶蛾幼虫、鼠妇和地花蜂;夏季主要吃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螽斯)、也吃尺蠖蛾幼虫鞘翅目昆虫[1]

简介

日语叫“金蛇(kanahebi)”。词典上说“金蛇”为日本原产,形状像蜥蜴但比蜥蜴细长,特别是尾巴长。身体呈金色或褐色,故名“金蛇”。汉语里译为“日本蜥蜴”、“草蜥”、“蛇舅母”等。栖于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夜间活动,捕食蜥蜴、鱼类及其他蛇类;具强烈的神经性毒。

体态

全长70~180厘米。头小,稍大于颈部,略呈椭圆形。吻端圆形。尾很短,末端钝圆。眼小,椭圆形。吻鳞宽大于高。颊鳞块如。鼻鳞2片。上唇鳞7~8片,第3、4片入眼。眼前鳞l片;眼后鳞2片。前颞鳞1片;后颞鳞2片;顶鳞显著,前额鳞塔形,鼻间鳞约为前额鳞的1/2。外鼻孔大,位于前后2鼻鳞之间。体鳞15行,光滑。背中线隆起成嵴状,其鳞片特大,呈六角形。腹鳞200~234片,肛鳞单一,尾下鳞单行,23~38片。体表黑色,有24~33个大小不等的黄色环带,腹部较淡。

特征

体细;吻端稍钝,吻长约与眼、耳间间距等长;外鼻孔位于鼻鳞、后鼻鳞于第一枚上居鳞之间;耳孔大。几于眼径等长。四肢较发达,贴体相向时彼此达对方掌部,鼠蹼窝一对。

分布区域

世界已知约10种,分布于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及苏联西伯利亚。中国有6种、常见的有北草蜥、南草蜥和白条草蜥,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栖居于山区、丘陵之农田、茶园、荒野、路边草丛、灌木丛中。10月下旬陆续进入冬眠,至翌年4月上旬出眠,活动期约6个多月,冬眠时多匿藏于草根下、树根下或田埂边之土洞中,或路边石下。春秋季节多在中午前后活动 觅食,见于阳光照到的草丛中,其他时间活动较少。夏季气温高,中午较少活动,且多在背阴处觅食。

习性

日本草蜥栖息于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区的茂密草丛中或矮灌木林间,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在杭州地区的活动时间和食性是:4月初在11点前后最多,8月间每天9~11点和15~16点见到的个体较多,10月底在12~13点数量最多。以昆虫为食,春季主要吃蝗虫、卷叶蛾幼虫、鼠妇和地花蜂;夏季主要吃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螽斯)、也吃尺蠖蛾幼虫鞘翅目昆虫

饲养

小型的日本草蜥可以喂食蟋蟀。刚出生的小老鼠营养价值最高。还可喂食昆虫、蚯蚓蜘蛛等。仅喂食昆虫,容易发生钙质与维生素摄取不足,应添加专用营养添加剂。 从中型到大型的蜥蜴,应配合蜥蜴的体形选择各种大小的老鼠喂食。老鼠来源不足时,可喂食一般的肉类、肝脏等食物,但最好添加专用营养剂。还可喂食面包虫、剔除骨头和刺的小鱼或鱼肉。蜥蜴虽需进行日光浴,但日光浴经常造成笼内的温度过高,每日进行日光浴将有害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平时使用太阳灯、紫外线灯照明,并偶尔进行日光浴。对蜥蜴、乌龟而言,紫外线与食物、饮水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使用太阳灯照明,从早到晚,每日照射12小时左右,即能达到充分的效果。紫外线灯的强度比太阳灯强许多,过强的紫外线对动物有伤害,同时也有晒伤,眼睛失明的危险,每日照射10-20分钟即可。使用紫外线灯时,应该在笼内布置一处灯光照射照射不到的地点,仅在蜥蜴高兴的享受紫外线时开灯,当蜥蜴移动到灯光照射不到的地点时,代表照射量已经足够,即可将灯关掉。 紫外线灯虽然效果好,但使用方法较复杂,新手最好选用太阳灯。

化学成分

金环蛇蛇毒含有神经毒和心脏毒素。此种心脏毒素无溶血作用。神经毒素的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类似第一型眼镜蛇神经毒。

药用

性味:味咸,性温。
归经:入肝经。
功用主治:治风湿麻痹,手足瘫痪,肿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浸酒。
宜忌:如属于血燥筋枯之痹症忌用。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多于夏、秋季捕捉,捕后去内脏,烘干或晒干。
拉丁名:原动物黑龙江草蜥TaRydromus amurensis ( Pe-ters)。
日本草蜥形态

生存

日本草蜥体检棱鳞,由8个尾鳞围成一个鳞环,而2个鳞环又构成一个尾节,每个尾节的长度与其内部的单枚尾椎骨相当,尾节中间的绕环相接处即尾椎骨的自残部位,这里也正是真皮层甚薄和结缔组织疏松之处。壁虎尾的背腹鳞形态各异,背鳞小而色深,由8—9枚纵列的鳞环构成一个尾节,尾节的纵列鳞自两侧至腹面依次递减为6枚、5枚、4枚和3枚。每一尾节的两端即相应尾椎骨的自残部位。从蜥尾尾椎骨、尾肌、皮肤的构造特点和尾鳞的排列方式,不难看出蜥蜴的自残断尾机制与其结构是一致的,在自残过程中,通过神经支配和蜥尾各个特点的同步作用,使蜥蜴能及时脱落断尾诱敌,有效地逃避敌害。

視訊

Japanese grass lizard 二ホンカナヘビ Takydromus tachydromoide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