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昌姓,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景颇族、土家族有此姓。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
昌氏源自上古有熊氏,始祖名昌意。黄帝元妃嫘祖生昌意,昌意生子颛顼。颛顼支子以祖父“昌”字为姓氏。
今河南洛阳,河南内乡,天津武清,山东平度、昌乐,山西长治,陕西韩城,湖南芷江,益阳,桃江,湖北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江西崇仁,福建清流,广东新会,云南马关、泸水,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出自有熊氏
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史记•五帝纪》等所载,黄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出自妊姓
为黄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缳、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出自黄帝臣名昌寓
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得姓始祖
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黄帝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中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中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1]
东海郡:有二处:一处秦时置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1]
研究
系出有熊氏,是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玄嚣、昌意、龙苗。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西陵氏女,号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区)生第二个儿子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来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为古代著名的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颛顼帝(zhuan xu)(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史书记载,轩辕黄帝在新郑称帝,曾带人两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治国和养生的道理。最富饶的汝河流域封给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个儿子昌意,昌意的儿子高阳,在黄帝死后,继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颛顼。颛顼死后,让位给大伯玄嚣的孙子高辛,为帝喾。喾死后传位于儿子尧,尧继位后欲让位给贤人许由,许由避让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尧之后让位给颛顼的后人舜。三皇五帝时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辖范围,昌意的后人出了两个伟人颛顼帝和舜帝。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之女,谓之嫘祖氏。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德盛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王世纪》里对这段历史记录得更为详实:“帝颛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嫘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昌意部落原系居住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氐羌游牧民族,《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说明秦在春秋前属古代氐羌族,《帝王世纪》、《水经注•若水》等诸史都有“昌意德劣,降居若水”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同彘(zhì)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长脑袋)、谨耳(小耳朵),人面(人的脸)、豕喙(猪的嘴),麟身(麒麟的身子)、渠股(两条腿幷生在一起)、豚止(猪蹄脚)。取淖(姓,音nào)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山海经》说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竹书纪年》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即韩流。《史记》略去韩流,不外乎是由于儒家认为猪图腾的韩流不应是黄帝之后。其实,良渚文化的神徽即含有猪的形象,必与韩流家族有关。养猪是农业文明的体现,猪图腾在夏代以前的分布见《山海经》记载。最显赫的猪图腾部族就是韩流。
《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