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昌迪加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昌迪加尔

昌迪加尔, 是印度第七大城市,也是印度主要的工业制造业中心。

昌迪加尔是从平地兴建起来的新城市。 1951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受聘负责新城市的规划工作。他制定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从事首府行政中心的建筑设计工作。[1]

昌迪加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干旱的平原上,市区多法国式建筑,划为30个长方格形,行政区位于北部,西为大学区,东为工业区,市中心有绿色地带与空旷处和宽狭不同的道路系统。工业有纺织缝纫机零件玻璃科学器材等。有航空站

作为印度的一个联邦属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连郊区1055450(2011年)。

基本信息

昌迪加尔1.jpg

中文名称 昌迪加尔[2]

外文名称 Chandigarh

别名 City of Beauty

面积 114平方公里

人口 1055450(2011)

方言 英语

所属国家 印度

昌迪加尔2.jpg

简介

昌迪加尔 (旁遮普语: ਚੰਡੀਗੜ੍ਹ,印地文:चंडीगढ़ ;英文:Chandigarh)

印度西北部城市。中央直属区,同时兼任旁遮普邦及哈里亚纳邦两个邦的首府,但不属于两个邦的任何一个,而是作为印度的一个联邦属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连郊区1055450(2011年)。

市区多法国式建筑,划为30个长方格形,行政区位于北部,西为大学区,东为工业区,市中心有绿色地带与空旷处和宽狭不同的道路系统。工业有纺织、缝纫机及零件、玻璃、科学器材等。有航空站。昌迪加尔是一座规划城市,市内街道成方格状。

昌迪加尔是印度两个邦政府、一个中央直辖区政府所在地,印度三个"省"的"省会"城市。1945 年8月,巴基斯坦和印度自治领相继成立,两国实际上获得了独立。

独立伴随着分治,统一的印度被人为地一分为二,从前的旁遮普省被拦腰分开,东部归印度,西部属巴基斯坦,而分治前的旁遮普省的省会城市拉合尔被划到了巴基斯坦的版图内,印度的旁遮普邦就需要新建自己的首府所在地。

东旁遮普地区的所有城镇都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特别是饮水设施和下水道系统,甚至没有学校和医院,联邦政府连一个适合改造成首府的地方都找不到。

昌迪加尔3.jpg

同时,分治造成的难民潮使这里的人口猛增,政府需要找地方安置他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尼赫鲁总理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印度政府决定在首都新德里以北240公里,即罗巴尔(Ropar)行政区所属的什瓦利克(Shivalik)山麓下。

划出一块114.59平方公里的土地,兴建新的首府,并以该地区一个小村子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新城--昌迪加尔。"昌迪"意为"力量之神","加尔"意为"碉堡"。

历史

1947年印巴分治后,原旁遮普省被一分为二,东部属印度,西部归巴基斯坦,其中原首府拉合尔属巴基斯坦辖区内,使得印度的旁遮普邦没有了首府。

东旁遮普地区的所有城镇于分治前即已缺乏食水或水渠等公共设施,甚至连学校和医院也没有,分治后更因接收巴基斯坦逃来的难民而使人口倍增,不足以应付行政首府所需。

为了解决这问题,同时为了安置部份的难民,于印度第一位总理尼赫鲁的大力支持下,印度政府决定于新德里以北240公里,罗巴尔(Ropar)行政区甚瓦利克(Shivalik)山麓下划出114.59平方公里土地,兴建新的首府,以该地一座村落命名为昌迪(力量之神)加尔(碉堡)。

昌迪加尔4.jpg

其时印度旁遮普邦内西北部以说旁遮普语的居民为主,而东南部则以说印地语的居民为主,两个地区经常发生矛盾,故此于1966年11月1日,印度政府将旁遮普邦东部划出成为新的哈里亚纳邦,而昌迪加尔则位于两个邦之间。

由于两个邦均希望昌迪加尔划入自己的一部份作为自己的首府,故此印度政府决定将昌迪加尔划为联邦属地,不属任何一个邦,但又同时作为两个邦的首府。

城市规划

根据昌迪加尔政府网站的资料,在决定建设新城时,由于当时印度符合资格的建筑师很少,印度政府属意聘请外国专家担任城市规划工作。于1950年首先邀请美国建筑师阿尔伯特·迈耶(Albert Mayer),他的团队还包括其它各方面的人才。

在他们的计划中,昌迪加尔呈扇状展开,是一个人口五十万,结合住宅、商业、工业、休闲用途的城市。政府大楼位于扇形的顶尖,而市中心大楼则位于中央,两条线状公园带由东北一直伸延至西南,而扇形走向的主要干道把各小区连接起来。

他还为其它的建筑细节作了安排,例如将道路划分为牛车道、单车道及汽车道。这种规划风格深受当时美国的规划经验所影响。然而,好景不常,1950年8月31日迈耶的主要副手马修·诺维奇(Matthew Nowicki)遇空难逝世,使迈耶自觉不能承担任务而请辞。

接手任务的是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他的团队对昌加迪尔重新作了规划,将城市设计成方格状分布。相对梅亚重视小区的连接而言,勒·柯布西耶更重视空间的分布和利用。

昌迪加尔5.jpg

然而,新规划依然保留了原计划中不少的理念,例如原计划中「小区」的概念,就衍化成新计划里「小区」。昌迪加尔城市共划分为约60个方格,每个面积约为1.5公里乘1.5公里,顺序命名为第1区至第60区,但由于勒·柯布西耶认为「13不祥」,故此没有第13区。

当时勒·柯布西耶还为各主要建筑物作了设计,展现了1950年代的尖端建筑风貌。然而,后期昌迪加尔政府没有严格按照勒·柯布西耶的规划行事,使周边出现了一些与原规划相矛盾的小镇和军营。

社会人口

昌迪加尔人口为1055450人(2011年)。人口中印度教占78.6%,锡克教占16.1%,回教占4%。印度知名的旁遮普大学位于昌迪加尔市内,前总理曼莫汉·辛格曾在此任教。

昌迪加尔识字率为82.36%,其中男性86.16%,女性77.53%(2001年)。

于2004年,计算机生产商戴尔(Dell)宣布于昌迪加尔设立继海得拉巴及班加罗尔后第三个于印度的客户服务中心。

昌迪加尔6.jpg

特点

昌迪加尔石头公园里由破陶罐、旧插座砌起来的围墙与绝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印度城市不同,昌迪加尔的主体非常年轻。它是在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聘请瑞士裔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主持修建完工的。或许正因为年轻,它才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的重压,才会让这座印度"最干净城市"显得这么独特。

独特之一自然是它的城市构造。设计之初,廓布舍提出了集"生活、工作和健康"为一体的总体规划目标,并将人文的温情引入到了枯燥的设计方案之中。按照他的设计方案,昌迪加尔全城宛如一个躺倒的巨人。

全城按阿拉伯数字分区,1区为政府机关所在地,位于城东北角之尽头,宛如人的大脑,管辖着城市的基本运转。而汇集主要银行、宾馆、影院、邮局等其他服务和商业设施的17区。

则位于巨人的"心脏"地带,通过一条条宛如血管的道路,为城市的发展输送着"养份",将全城其他部分的"躯干"和"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独特之二乃是城中居然有三套政府班子。作为印度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昌迪加尔中央直辖区共有的行政首府,昌迪加尔在印度也算是独一无二。

独特之三应是城边那座颇具特点的"垃圾公园"。在这座10公顷大小的公园内,没有奇花异草和飞禽走兽,处处摆放着的5000多件用破瓷砖、电线、插头、陶壶、轮胎甚至机床等各种工业废弃物拼铸成的大小雕像。

昌迪加尔7.jpg

"垃圾公园"也由此得名。公园内,既有用电插头做成的大块墙壁和拱门,也有用煤渣堆积的假山。令人叫绝的是,公园里还安放有大批用瓷砖片、酒瓶盖堆砌成小塑像,浩浩荡荡组成了一个个整齐的武士、舞女以及动物方阵。走近细看,这些"印度兵马俑"声势还颇为壮观。

城市布局

城市建设博物馆里的城区设计图昌迪加尔的总体规划贯穿了勒·柯布西耶关于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的规划思想,并以"人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

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当作城市的"大脑"。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邦首长官邸、高级法院等,布置在山麓下全城顶端,可俯视全城。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

地处风景区。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好似"右手";工业区位于城市东南侧,好似"左手"。

城市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象征"血管神经系统";道路系统象征"骨架";城市的建筑组群好似"肌肉"绿地系统象征城市的呼吸系统"肺脏"。 城市道路按照不同功能分为从快速道路到居住区内的支路共7个等级,横向干道和纵向干道形成直角正交的棋盘状道路系统。

此外,全城还有一个安排在绿地系统中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交通系统。

昌迪加尔8.jpg

由城市干道网划分成的矩形街区,每块面积约为100公顷(800×1200米),按邻里单位的概念进行规划,居住人口各为 5000~20000人。邻里单位内的商业布局模仿东方古老的街道集市,横贯邻里单位。邻里单位中间与绿带相结合,设置纵向道路,绿带中布置小学、幼儿园和各种活动场地。

城市行政中心附近设置广场。广场上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布置在不同的高程上。各建筑物主要立面向着广场,经常使用的停车场和次要入口设在背面或侧面。在建筑方位上考虑了夏季的主导风向和穿堂风。广场上设置水池,以增加空气湿度,丰富景观。在设计中强调了建筑空间尺度和人体尺度的关系。

昌迪加尔的规划设计功能明确,布局规整,得到一些好评。批评者认为城市布局过于从概念出发。从建成后的效果看,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广场显得空旷单调;建筑空间与环境不够亲切;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考虑不够。城市建成使用后的几十年中,已作了一些调整。

第17区是市中心与消闲娱乐区,区内酒店食肆较多。第35区是另一处餐厅酒吧林立的地区。

柯布西耶

1922年,柯布希耶就曾提出过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方案,设想城市中有可以应用现代交通工具的整齐的道路网,中心区有摩天楼,外围是高层和多层楼房,高楼之间有宽阔的绿地。

昌迪加尔9.jpg

之后,他为巴黎中心区、安特卫普、斯德哥尔摩和阿尔及尔等城市所制订的改建规划中都贯彻了他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采用高层建筑以减少建筑占地面积,增加休息、体育活动用的城市绿地。道路按功能分级布置,有立体交叉等设施。

然而这些方案总因种种原因而难以实现。直到上世纪50年代,柯布希耶终于在印度的这片荒原上实现自己的想法。

建造全新的城市,对再伟大的建筑师来说都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梦想和机会。全世界的建筑师都乐于到中国来一显身手,建造大剧院、大体育场、大会议中心、大楼盘,但相较于柯布希耶所获得的机会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了。

尼赫鲁

昌迪加尔街头掠影昌迪加尔兴建之初,彼时的印度,新获独立,用中国人常说的话叫"百废待兴",无论是经受过专业训练的建筑和规划人才,还是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很难负担这样一个全新城市的建造。

在国力贫弱之时建造这样的新城,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投资说不定也是劳民伤财。当然,一个新获独立的国家需要这样的"样板工程"来激发民族自信心,城市博物馆入口处的大海报上印着尼赫鲁的一小段豪言壮语:让这里成为一个自由之印度的新城市符号,脱离传统的束缚,表达我们未来的民族信念。

昌迪加尔0.jpg

印度人民重新当家作主,试图由这个新城而树立起对国家未来的无限向往和美好想象,这些都不免让人为之激动与振奋。如果当年的一切都梦想都能成真,这也算是个完美的故事了。

但显然,50多年过去了,昌迪加尔没能成为样板,它仍然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孤立个案,一个空降在这片土地上的奇迹,一个不像印度的印度城市,一个乌托邦之城。由此,将之比为新印度的"面子工程"或许更加贴切。

城市漫游

要了解整个昌迪加尔50多年来的来龙去脉,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去城市博物馆,详细介绍兴建昌迪加尔的动因和设计建造过程,其功能有点像上海的城市规划馆,当然远没有咱们的城规馆那么气派。

高级法院、行政大楼和手掌雕塑(Open hand),这三个看点都集中在作为行政中心的1号社区。行政大楼足有245米长,旁遮普、哈雅那和昌迪加尔直辖区的三套政府班子都在此办公。其屋顶的造型像一个工业冷却塔,远看实在怪诞。

昌迪加尔最充满惊喜的地方就是石头公园(Rock Garden)了,我个人认为这公园是昌迪加尔最不容错过之处,甚至专为这个石头公园去次昌迪加尔也是值得的。

昌迪加尔00.jpg

据说昌迪加尔建城时,一个叫瑞克·昌德(Rek Chand)的道路工程监理,也是政府公务员,看到满街的工业垃圾,就想利用这些东西来搞点艺术。从1958年到1965年,退休的昌德开始四处拣垃圾,搬到什瓦利克山脚下,拼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动物、人形以及抽象形象。

1972年,由于城市扩建,政府发现了昌德这个地下艺术工作室,也发现了他的艺术价值,于是支持昌德继续创作,并最终于1976年建成了这个石头公园,对外开放,因此也有人叫它"垃圾公园"。

昌迪加尔城最著名的标志"张开的手"遍布公园的雕塑使用了各种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材料,除了石头、水泥,还有碎瓷片、陶罐以及电源插座的碎片,建造出各种各样的人和动物的造型,园林、瀑布、假山和拱门。

整个公园像个大迷宫,大约是为防止游客真在里面走丢了,公园巧妙地为游人设计出一条参观路线,沿此线路,什么也不错过,也不会走回头路,当然更不会走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