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星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星蕨(学名:Microsorum punctatum (L.) Copel.)是水龙骨科,星蕨属附生常绿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60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根状茎近光滑而被白粉,密生须根,鳞片阔卵形,基部阔而成圆形,顶端急尖,暗棕色,易脱落。叶近簇生; 叶柄粗壮,短或近无柄,禾秆色,基部疏被鳞片,叶片阔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长渐狭而形成狭翅,侧脉纤细而曲折,两面均可见,叶纸质,淡绿色。孢子囊群橙黄色,通常只叶片上部能育,孢子豆形,周壁平坦至浅瘤状。 分布于中国甘肃、台湾、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越南、马来群岛、波利尼西亚、印度至非洲也有分布。生长在平原地区疏荫处的树干上或墙垣上。

星蕨叶片宽阔,叶质肥厚粗壮,可作为树干附生景观,庭院角落及假山布景、水池点缀、裸石映衬的植物材料。

形态特征

附生,植株高40-60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粗6-8毫米,有少量的环形维管束鞘,多为星散的厚壁组织,根状茎近光滑而被白粉,密生须根,疏被鳞片; 鳞片阔卵形,长约3毫米,基部阔而成圆形,顶端急尖,边缘稍具齿,盾状着生,粗筛孔状,暗棕色,中部的颜色较深,易脱落。叶近簇生; 叶柄粗壮,短或近无柄,长不及1厘米,粗约3-4毫米,禾秆色,基部疏被鳞片,有沟; 叶片阔线状披针形,长35-55厘米,宽5-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长渐狭而形成狭翅,或呈圆楔形或近耳形,叶缘全缘或有时略呈不规则的波状;侧脉纤细而曲折,两面均可见,相距1.5厘米,小脉联结成多数不整齐的网眼,两面均不明显,在光线下则清晰可见,内藏小脉分叉;叶纸质,淡绿色。[1]

孢子囊群直径约1毫米,橙黄色,通常只叶片上部能育,不规则散生或有时密集为不规则汇合,一般生于内藏小脉的顶端。孢子豆形,周壁平坦至浅瘤状。

主要价值

星蕨叶片宽阔,叶质肥厚粗壮,长势旺盛,终年常绿。根状茎粗壮,绿色。星蕨可作为树干附生景观,庭院角落及假山布景、水池点缀、裸石映衬的植物材料。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甘肃(文县)、台湾(台东、兰屿)、湖南(古丈)、广东(高州、惠东、陆丰、罗浮山、茂名、清远、新兴、阳春、云浮、肇庆)、广西(北流、博白、苍梧、东兰、防城、横县、凌云、隆安、龙州、宁明、上思、天峨、武鸣、玉林)、海南(保亭、儋县、东方、乐东、陵水、三亚)、香港、四川(宝兴)、贵州(罗甸、兴义)和云南(沧源、河口、景东、金平、澜沧、泸水、孟连、蒙自、思茅、文山、西盟、新平、西双版纳、彝良、盈江)等省区。越南、马来群岛、波利尼西亚、印度至非洲也有分布。生长在平原地区疏荫处的树干上或墙垣上。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分株是将其根状茎截断作为繁殖体,是星蕨最简易便捷的繁殖方式。根状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半年左右即可进行切段繁殖,切段长度为10厘米左右,一般应带有3-4片叶,并剪去老叶。长期未进行切断分株的情况下,原植株的横走茎已经交错生长,不易于梳理,可用枝剪直接剪断成数片,每片另种一盆。

孢子繁殖:星蕨叶片背面会产生很多孢子,可采用孢子进行大量繁殖。选用一般的栽培基质,高温蒸汽灭菌后装盆,充分淋透,然后用小刀刮取孢子直接撒播在上面,再用薄膜或玻璃片覆盖即可。温度保持在28℃-30℃之间,从播种到出叶需要2-3个月。当孢子体长出3-4片叶后移栽,苗高10-15厘米时栽入花盆。为刺激孢子萌发,播种前可用300千克/升的GA3溶液处理5分钟。

栽培技术

适度光照可促进叶片生长,植株健壮,同时可以使叶片颜色鲜艳。当环境温度低于12℃时,星蕨生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甚至会出现枯叶,此时可将枯叶直接剪掉。若低温持续较长时间,也可将所有叶片全部剪掉,待温度回升后,新叶将很快萌发。

环境相对湿度对于星蕨影响不大,但当植株同时萌发多个拳卷叶时,应保证湿度在65%以上,并注意及时喷淋,以补充空气中的水分。失水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刚伸展开的拳卷叶最幼嫩,如湿度过低,细胞极易失水,严重影响叶片生长甚至出现畸形叶。

病虫防治

病害:病害发生较少,少见真菌类病害发生,一般由害虫传播,植株抗病力较强。感病后,一般不用喷施农药,可将叶片直接剪去。

虫害:主要虫害是蜗牛和螨类。

蜗牛主要危害星蕨嫩叶,选用的栽培土壤用生石灰除虫,清洁栽培场所周围的沟渠并施撒生石灰,除掉杂草,以减少蜗牛的发生;可人工捕捉成贝和幼贝;撒施8%灭蜗灵颗粒剂或10%多聚乙醛颗粒剂。

星蕨受螨类危害后会导致叶片褪色,表面出现密集的小黄点,并逐渐黄化,失去应有的观赏价值。可采用20%的三氯杀螨醇乳剂800-1000倍液,或用50%的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喷洒,喷药时要注意叶片背面也要喷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