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沒有農民起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農民起義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沒有農民起義春秋戰國前後延續有六七百年,其間戰爭不斷,動輒就是幾萬、幾十萬的軍隊在戰場上廝殺。如果說後來的秦國因為尚武而爭霸天下,那麼這個時期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尚武之國,都有爭霸天下的機會。就是這樣尚武的時代里,我們卻很少看到有民間的起義之事,或有的也只是零散的盜賊嘯聚山林,還稱不上起義,稱不上與當時的諸侯國直接對抗。這些盜賊不過是些被逼得無法生活下去的良民,最後選擇了一條最不想選擇的道路而已。[1]
可是,很奇怪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全民尚武的時代,卻從來沒有看到一次來自民間的農民起義,任何一個國家似乎大環境都是國泰民安的。當時的諸侯國,以天子諸侯為尊,天子高高在上,享受世間萬物的供養,其次諸侯供養天子,再其次臣民供養諸侯,而庶民即包括農民子弟們又要向諸侯國納稅。
對於農民的壓迫,這是一層壓一層的,加之當時的戰亂不斷,又有持續的徵兵之事,普通的農民子弟們很難說會比後世的任何時代的農民們生活得更好。這些農民們居然沒有在國內發動起義,這又是個很值得探尋的問題。
首先要說的,春秋戰國可以說是剛剛從奴隸時代邁入封建王國,從奴隸時代的多部落單城邦式國家發展到封建時代的多城邦單國家式國家,奴隸時代高層貴族們依靠奴隸們的供養完全可以達到要求,但到了擁有更為廣闊疆域和更為豐富多彩的物質精神生活的時代,一定數量的奴隸們就無法供養高層貴族們的需求了。
於是,單一的奴隸供養式經濟已經嚴重落後了,於是才有了更多的行業可能,手工業、工商業等等行業都逐漸發展起來。根據史書中流傳下來的記載,加之今天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知道至少在殷商時期,中原人還在講物物交換的,殷商的祖先王亥就曾駕着牛馬車到北方去兌換物品。到春秋戰國時代,工商貿易業逐漸發展起來,其中列國都城皆為此重鎮,如齊國的臨淄、魏國的大梁、秦國的咸陽、楚國的郢都等等。這個時候,單純的奴隸已經不再是奴隸了,而是分成了農民、手工業者等等。
不同行業的出現,讓這個時代的奴隸發生了二度分化,真正的奴隸已經很少了,或許只是藏於深宮後院,主要服務於天子諸侯還有高層貴族們,而其他的奴隸則變成了叫庶民的人群。這些庶民擺脫了最低等級奴隸的身份,有了所有自由民的稱呼,他們生活在城市裡或城市的周圍,服務着這座城市的發展。如果這個時候要是有起義,也絕對不會叫農民起義,而或會稱呼為庶民起義而已,因為「農民」這個稱號,還沒有真正的固定下來。
有一點,這些庶民們有個義務,即是國家發生戰爭的時候,他們必須服從國家的安排,即是要主動報名參加國家的戰爭,而且有着嚴格的數量上的限制。比如一個家庭有兩個男丁,至少就要有一個男丁參與戰爭,一般情況下年紀在十多歲以上的,就要參與服役。這也即是說,普天之下,十多歲以上的男丁都被國家徵召了,如果他們要發動起義,那就只有帶上他們的媽媽和自己一起,組成一個婦孺幼子的軍團。顯然,這種起義軍,即便是有,也不可能在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不過就是笑話而已。
其次,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在前半程中,大多數庶民們是不可能有受教育機會的,他們一代代的延續着祖先們的傳承,就是生而為賤民,就是要服務高層貴族的。他們每天能做的,就是早上起來,面對太陽,然後勞作,然後休息,如此而已。機械式的重複式的生活,已經磨滅了他們能夠解放思想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這些庶民們除了勞作,基本上沒有其他任何技能。他們不僅被剝奪了受教育的可能,在早期甚至連參與正面戰場的機會也沒有。在春秋之時的戰爭,生活在國都城外的庶民們,服役的時候大多只能擔當簡單的工作,就是運送糧草等等。而能拿起武器衝鋒陷陣的,第一要是生活在國都城內的庶民,第二最好還是有着貴族血脈的子弟。因此,這些庶民們,可以說是處於絕對的底層。
面對戰場,這些庶民們往往如行屍走肉般,根本沒有任何抵抗的可能,就是任人宰割的魚肉。他們即便有着強健的體魄,也缺乏獨立的意識,真的要讓他們振臂一呼,他們連尋求「羊群效應」的膽魄也沒有。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幾乎每年都在打仗,大大小小的戰爭已經消耗了他們的極大精力。戰場上,不是傷,就是死,要是如此,那還不如整天好好幹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