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普米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普米族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宁蒗等县。“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普米族自称“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称有“博”、“巴苴”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起源和历史

普米族与中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普米族源于古代氐羌,还可以从民族学和语言学角度得到证明。古羌人有尚白习俗,行火葬,普米族亦如此。东汉时期,白狼等部落曾向汉王朝进献《白狼歌》,是传世最古的羌族语言记录。近年来学者实地调查发现,《白狼歌》中出现的34个词,与普米语完全相同或仅略变异。语言学的研究证明,普米族是白狼古国的后裔 。

1960年10月,国务院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 [1] == 宗教信仰 == 普米族信仰“万物有灵”,实行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的宗教活动有祭山神、祭灶神、祭祖先等。宗教活动由“韩规”主持。藏传佛教在明代传入到木里地区,因此,明代以后到达兰坪的普米族先民也带来了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某些仪规和佛教因果说,使居于兰坪的普米族从信仰原始宗教想一神教开始转化,但是始终没能达到普及的程度。 此外少数普米人也信奉道教。[2]

服饰特点

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过去多喜欢白色,现在喜用白黑红等多种颜色;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春天她们穿用条绒缝制、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的夹衣,称金边衣服,这就是解放前最好的服装了。

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通常是用山羊皮、绵羊皮、牦牛皮制成的,以山羊皮的为贵,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在披肩上结两根带子,系在胸前,白天可防寒,坐时当垫坐,睡时当褥子。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则常常佩带色彩鲜艳的披肩,腰系叠缀花边的围腰布。

普米青壮年男子穿短上衣,有开襟,用银质钮扣,穿肥脚裤子,大多喜用黑色,少数用蓝色,外边穿一件长衫,束腰带;喜用白羊毛制作腰带,两头绣花,缠麻布裹腿,穿皮鞋,春天穿草鞋。

男子留长发,也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这种装束与文献记载一致。也有些普米男子剃光头,仅在头顶留一撮发,编成辫子,盘于头顶。

男子戴的帽子比较讲究,样式也较多,有戴帕子的,也有戴圆形毡帽子的。近几十年流行戴盆檐礼帽,有的还镶金边。男子的装饰品有手镯和戒指,有的也戴耳环,但仅扎左边一个耳朵眼;佩戴长刀和鹿皮口袋,内装火镰、火镜、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3]

建筑特点

普米族传统房屋为纯木结构,用直径12厘米左右的去皮杉木,四角探头垛成木墙,一米长左右的顺木纹劈成的木板瓦,从屋檐向屋脊一层一层搭头铺成人字形屋顶,当地人称这样的房子为木楞房、木垒子。这种房子不仅就近取用木料,备好料后建造起来也快捷,搬迁时按编号拆装也很方便。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坝区住房多仿白族“三方一照壁”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为“三玛娃”),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房屋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进门便是正房,靠门右方装地板,设火塘,后有神龛。火塘周围设卧铺,分男左女右两边,互不逾越,以忌混乱。平时人们在此食宿、议事,作为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宗教祭扫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正房左边是灶房,门外悬挂有牛、羊骨头,有祝愿牲畜兴旺和“避邪”的意思。[4]

传统节日

普米族有自己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

大十五节 每年腊月十五为大十五节,届时,人们盛装聚集在村寨旁的神山上,烧香祭神。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在神山上野炊做饭,老人们饮酒对歌作乐,年青人则举行赛马、打秋千、跳民族舞等娱乐活动。以庆祝新年“吾昔节”的结束。

尝新节 普米族的尝新节没有固定日期,一般在农历七月中旬或八月举行,主要根据当地农作物收获的情况确定。

转山节 普米族的转山节日期不固定,有的选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的选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也有的选在农历十月的一天。转山节主要是祭山神活动,普米族各村寨都有自己的神山,转山节这天,便到各村寨的神山祭神。

饮食文化

普米族面食类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两种,各种粮食都可以加工成粉,成年人常食用较硬的烤粑粑,老人和儿童常食用烤稀面饼,普米人也常吃煮面片。

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鸡肉,以猪肉为主。

普米人有喝茶的嗜好,每天起床后以及中午和晚饭前都各喝一次茶。酒也是普米人喜爱的饮料,有烧酒和水酒之分,在婚丧和集会时,使用牛角杯盛水酒,称为牛角酒,主人以将客人灌醉为体面事。

除了通用的烹饪器具以外,许多普米族人家至今还使用着先辈留下来的烹饪器物,如铜罗锅、铜盆、铜壶、土锅、木碗、木指油盐茶具等。

相关视频

普米族舞蹈 喜迎春

参考资料

  1. 普米族历史和起源 360个人图书馆,2015-04-22
  2. 普米族宗教信仰原生态,
  3. 普米族服饰特点 民族网,2014-09-25
  4. 普米族建筑 普米族民居特点简介讲历史,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