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侯乙墓外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侯乙墓外棺战国时期曾国诸侯乙的葬具,1978年出土于中国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为曾国国君乙的葬具。该棺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现存湖北省博物馆[1]

出土

1978年,因驻扎在湖北襄阳随县擂鼓墩附近的武汉空军后勤部雷达修理所扩建厂房,曾侯乙墓被发现。曾侯乙墓分东、中、西、北四室,东室为放置墓主曾侯乙主棺的墓室。墓主主棺为两层套葬,外棺以青铜为框架,用梓木板镶嵌,总重约10吨。

形制特征

曾侯乙墓外棺,此棺长3.2m,宽2.1m,高2.19m,大型漆器,棺外壁漆绘各式纹饰。重约七吨,原位于地下13米深的墓穴之中,是其墓室内的主棺。棺内套有一内棺,成殓着墓主人的尸骸。

纹饰和图案是该棺较为独特之处。该棺外壁以黑漆为地,上施朱彩,并以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雕琢出各样纹饰。棺身上纹饰构成二十组图案,每组以阴刻的圆涡纹为中心,周边饰以朱绘龙形卷曲勾连纹。铜立柱外表施朱、黄结合的花瓣纹,铜足上为鳞纹。纹饰色彩艳丽,线条自然流畅。形制硕大,结构奇特,棺外壁漆绘各式纹饰。

其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曾侯乙墓

1978年发掘于随州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是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国君墓。这座沉寂2400年左右的地下宫殿,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车马器竹简1.5万余件,文物保存之完好、种类之齐全、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自曾侯乙墓重见天日,专家们就对其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发现曾侯乙墓文物创下许多“之最”: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图[2];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酒器;目前所见最早的竹简实物;出土、漏匕、杯、带钩等一批金器,数量之多在先秦墓葬中罕见,2156克的金盏更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十二律俱全、一钟双音的曾侯乙编钟,是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乐器之王及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

这些文物共同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视频

曾侯乙墓外棺 相关视频

央视高清纪录片《发现曾侯乙墓》,1978年2月
谭维四 揭秘曾侯乙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