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第九招——巧借社會力量名利雙收,但要見好就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第九招——巧借社會力量名利雙收,但要見好就收
[1] 在工作實際中,尤其是在官場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官員無論多忙,當受一些商會、協會邀請出席活動時,都會去捧場。
很多官員之所以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其背後的真相併不簡單,而是和升遷有關。不過,很多人並不懂「升遷有道」的技巧,最終被人利用,發展成官商勾結,大肆謀利,最終栽在這些風光的場面上。
晚清名臣曾國藩早期在京城為官的時候,也十分熱衷於參加這些活動,但他能見好就收,不會被社會上各種虛幻的頭銜迷了眼,在找到一條能帶來財源的渠道後,全身而退,只給江湖留下意猶未盡的傳說。
曾國藩的這些經驗和方法,即使在今天看起來,依舊十分寶貴。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33歲的曾國藩被升授為翰林院從五品侍講兼翰林院侍讀、詹事府行走,專門為道光皇帝講解歷史文化以及為皇子們講解「四書五經」。
身份地位的轉換,不僅讓曾國藩可以自由進出皇宮,也給他在社會上帶來了很高的地位。
當時,很多商會、協會、會館等都以能請到曾國藩當顧問為榮。而此時的曾國藩雖然俸祿有了增加,但經濟依舊捉襟見肘,很不寬裕,面對社會上的各種誘惑,曾國藩決定好好利用一番,以緩解自己的窘迫。
為此,他對請他出任各種社會職務的事情幾乎來者不拒,如其中比較出名的有賑災會執事(理事長)、湖南在京同鄉會會長、湖南會館執事等等,多達僅20種。
參加這些社會活動,使曾國藩的社會地位得到大幅提高,在京城名聲大噪。而且,也藉助這些社會力量,給他創造了很多財富,即使他不願意拿別人的銀子,但也總有人為他馬首是瞻,慷慨解囊,甚至有人主動替他還了很多高利貸。
而且,曾國藩在參加這些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也為自己積累了大量人脈資源,並多次獲得了升遷,其中,35歲至36之間,就獲得了4次升遷。從翰林院從五品侍講的位置上,一路高升,先後被升授為正五品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從四品翰林院侍講學士、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正三品太常寺卿。
曾國藩的升遷之快速,在當時的大清王朝朝廷中,屈指可數。
在當時的官場上,甚至還有很多傳言,認為道光皇帝是有意在栽培曾國藩,要將其培養成大清的股肱之臣,入閣拜相。
雖然後來曾國藩確實被朝廷封侯拜相,但當時他並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未來。這才使他不得不想出各種升遷方法。
在社會上的名望越來越大,並順利通過社會地位獲得升遷後,懂得經營「升遷有道」的曾國藩,開始逐漸從各種社會職務中退出。
而此時,曾國藩已經找到了一條既不違背大清律例,也能為自己帶來大把銀子的方法,反過來為升遷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那麼,曾國藩是如何利用社會職務,為自己獲得升遷機會的呢?背後有3條真相,每條都和升遷有關。
第一條真相:可以獲得名聲
曾國藩雖然一生低調,但也要看在什麼時候。就在其官職還不大的時候,他急需各種社會資源,為升遷鋪路。而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參加資源豐富的各種商會、協會。
不過,曾國藩可不僅僅是圖一個虛名,而是實實在在干一些實事,而這一切,都緊緊圍繞獲得升遷機會展開。
比如他擔任賑災會執事期間,遇到湖南、河南、山東等地災荒嚴重的實際,大張旗鼓號召京城的商家捐錢捐糧,源源不斷將物資運往災區,獲得了道光皇帝以及朝廷的認可。從而為曾國藩樹立了一個心系黎民百姓的光輝形象。
另外,他還利用湖南在京同鄉會會長、湖南會館執事的名義,向在京的湖南老鄉籌集銀子,將年久失修的湖南會館修葺一新,而且對來京參加會試的湖南學子,也提供一定的生活補助。
曾國藩的這個方法,也被其它省份的會館採用,使他在天下學子們心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第二條真相:可以擴大增收渠道
在當時已經腐朽沒落的官場上,很多官員除了大肆收受賄賂和魚肉百姓外,沒有更多的增收渠道。而曾國藩最痛恨貪官污吏,可自己也確實十分貧困,即使拿着朝廷俸祿,可要養活一大家子人,並非易事。
在不違背大清律例的前提下,隨着曾國藩名望不斷提高,他當時有兩個增收渠道:一是賣自己的書法作品;二是廣收門徒。
曾國藩的書法很有造詣,加上翰林出生,在朝中的地位不斷攀升,向其求字的人不斷增多。但曾國藩卻發現,這個方法,也是很多朝中大臣斂財的伎倆,而一些不法商人獲得有名望人物的書法作品後,會在商場上大肆渲染,干起了不法勾當。對此,曾國藩果斷拒絕了這個增加收入的方法。
而收門徒,指導學生如何寫好考試的八股文章,朝廷則十分提倡,並認為這是為大清王朝培養人才的一項義舉。為此,曾國藩開始收門生,而晚清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李鴻章、郭嵩燾等人,就成了曾國藩的第一批學生。
通過收門徒的方式,為曾國藩帶來了不菲的收入,如李鴻章家裡本就富裕,其拜師的費用多達5000兩銀子,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了。當然,曾國藩收學生也有自己的標準,他善於認人識人,對一些沒有大作為的人,無論給多少銀子,他也拒絕。
這雖然讓曾國藩的收入減少,但也為自己成為半個「聖人」打下了基礎,因為在他指導的學生中,幾乎都會金榜題名,使他成為當時文人心中的楷模,都以拜在其門下為榮。
第三條真相:可以鞏固地位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難以自拔,導致自己最後身敗名裂。曾國藩深深懂得「升遷有道」的技巧,因此,他在社會地位中的名聲最為輝煌的時候,採取全身而退,辭掉了各種商會、協會中的所有職務。
曾國藩知道,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一把雙刃劍,操作不當,就會陷入其中。因為隨着名聲不斷增大,難免遭遇他人嫉妒,在當時,就有人認為曾國藩是沽名釣譽,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大肆斂財,結黨營私。
對謹慎的曾國藩來說,無論這些傳言是不是捕風捉影,但對他的升遷都是一個潛在威脅。為此,他果斷斷絕了與各種商會、協會來往的渠道,全心全意為官和教學生。
而此時的曾國藩,早已有了牢固的社會基礎地位,其升遷也就順理成章了。到了其37歲的時候,就被朝廷升授為二品內閣學士、署禮部侍郎,真正成為朝廷大員了。
可以說,曾國藩在其早期的每項活動中,都是圍繞升遷來進行的。雖然時過境遷,但他的方法即使在今天看來,依舊十分實用。
當然,這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要想獲得持續升遷,還有很多其它必要因素,下一集,我們將重點講述曾國藩是如何和有背景的人物打交道,並充分利用其優勢,為自己的升遷提供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