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正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正华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朱正华(1924年1月--1999年5月)。 汉族江苏 常州人,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院长、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1]。中国感光化学及感光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国际知名化学家[2]。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建国后,历任交通大学讲师,华东化工学院副教授、教授、有机化工系主任、副院长、院长[3]。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及染料化学研究。在红外增感染料及彩色胶片增感剂的合成与应用方面和研究取得成果。编有《照相染料》、《染料化学》。现任江西洪都高尔夫电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院长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江苏 常州

出生日期----1924年1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4]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化工系

目录

1人物简介 2成长经历 3政治职务 4学术职务 5奖项荣誉 6主要论著 7评价摘抄

人物简介

朱正华(1924一1999年)江苏 常州人。华东化工学院精细 化工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历任华东化工学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 会副主任,中国感光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 届工学评议组成员。专长精细化工。

成长经历

朱正华1924年1月6日出生在江苏常州,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有三个哥哥,最小的哥哥比他大12岁。3岁时,在东北交通银行任职的父亲不幸因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而遇难,随后大哥也在东北病故。原先的家庭生计还算过得去,突遭变故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只能靠叔父帮衬及母亲做手工勉强维持,直到两个哥哥从学校毕业工作后,经济才有所好转。

1937年抗战爆发,刚刚读到初二的朱正华,跟随正在修筑铁路的二哥开始了边逃难、边求学的动荡生活。他先在湖南湘潭中学读初三下学期,又由广西辗转至云南,在昆明南菁中学读高一下学期。1940年2月,他在贵州贵阳考入内迁的浙江大学先修班,经过不到半年的学习,7月考入浙大化学工程系。最初由于他没有中学毕业文凭,无法取得正式学籍,直到二年级时因成绩优秀,由校长竺可桢亲自给当时的教育部去函证明而转成正式学籍。

抗战时期的大学生活非常艰苦,学生食堂每餐只有粗劣的红米饭供应。尽管有敌机轰炸,学校时常搬迁,化工系一年级设在贵州永兴,二年级转到湄潭,三年级时才回遵义,但朱正华始终坚持学业,在当时浙大化工系系主任、化工专家李寿恒的指导下,克服极其困难的实验条件,完成了毕业论文《遵义锰矿的利用》,于1944年7月顺利毕业,获工学士学位。朱正华他们对锰矿利用所做的有关研究,还受到了英国李约瑟教授的赞扬。

1945年7月,朱正华在重庆璧山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助教,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49年后由苏元复介绍,回到上海的交通大学化工系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化工系并入新创建的华东化工学院,朱正华随之来该校工作,先后讲授过染料中间体、染料化学、照相染料、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基础等课程。

1978年,朱正华被聘为教授。在华东化工学院,他先后担任过菁染料研究室主任、有机工业系系主任、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华东化工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院长等职务。他身兼教学、科研、管理等数项工作,秉承“勤奋求实”的校风,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为中国化工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政治职务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年加入)

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

上海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学术职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染料学会理事

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

中国感光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中国感光学会理事长

中国精细化工学会主任委员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国际感光学会主席

奖项荣誉

1963年荣获国家科委发明创造二等奖

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0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论著

朱正华.1950.烯属不对称加成物产量比例计算法.中国科学,1(2-4):341-347.

朱正华,程铸生,董黎雰.1964.染料化学.上海:华东化工学院.

朱正华,陈孔常,吴铭旦.1980. 染料基础理论研究一、Hückle分子轨道法(HMO)在染料发色中的应用.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2):1-9.

朱正华,陈孔常.1981.物理有机化学.上海:华东化工学院.

吴铭旦,朱正华,陈孔常.1982. 染料基础理论研究三、微扰分子轨道法(PMO)在染料发色中的应用.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3):297-307.

朱正华,陈孔常,吴铭旦.1985. 减色法彩色胶片中吡唑酮氮甲川染料有害吸收的研究.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4):5-15.

汤炜,朱正华,陈孔常. 1986. 活性基团结构与活性染料反应性间的关系(Ⅲ)染色纤维碱性水解动力学. 化工学报,(3):329-341.

陈岳,朱正华,姚祖光等. 1987. 苯酚型成青成色剂的活性和结构的关系.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54-60.

朱正华,陈孔常.1988.有机化学理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Luo W M, Zhu Z H,Yao Z G,et al.1988. Studies of supersensitization of some bridged dicarbocyanines by triazino stilbenedisulfonic acids. J Imaging Sci, 32(2):81-84.

Tian H, Zhu Z H,Wang S.1988.Studies of supersensitization by the dember effect.J Photogr Sci,36:189-193.

Qian X H, Zhu Z H,Chen K C. 1989. The synthesis,appl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stokes shift in fluorescent dyes derived from 1,8-naphthalic anhydride. Dyes Pigments,11:13-20.

Zhu Z H,Chen K C,Li J X,et al.1989. Study of som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ulfonated vinylsulfonyl reactive dyes. Dyes Pigments,11:277-291.

Zhu Z H,Chen K C,Yu R G. 1990. Study of competitive alcoholysis and hydrolysis of vinylsulfonyl reactive dyes. Dyes and Pigments,14:129-142. A study of the hydrolytic stabilities of n -and iso-propyl ethers of some vinylsulfone reactive dyes. Dyes Pigments,14:157-163.

Zhu Z H,Xia J M,Chen K C. 1991. A study of the homogeneous reaction between a vinyl sulfone reactive dye and methyl-α-D-glucoside Part Ⅰ. A kinetic study. Dyes Pigments,17:171-191;Part Ⅱ. Mechanism of hydrolysis of vinyl sulfone dye-glucosides. Dyes Pigments,17:217-226.

Zhu Z H. 1993. Some recent advances in kinetic studies in dye chemistry. Dyes Pigments,23:91-120.

Zhu Z H,Zhang X D. 1993. A homogeneous reaction between a water soluble vinyl sulfonyl reactive dye and methyl-α-D-glucoside Part Ⅰ. Synthesis,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dye-glucoside. Dyes Pigments,21:173-183;Part Ⅱ. A kinetic study. Dyes Pigments,21:243-254.

侯毓汾,朱正华,王任之. 1994. 染料化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Zhu Z H,Zhu W P. 1994. Studies on structural effects in the reaction between model vinylsulfone reactive dyes and methyl-α-D-glucoside Part Ⅰ. Synthe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del ‘dye-fiber’compounds. Dyes Pigments,24:281-294;Part Ⅱ. Kinetic studies. Dyes Pigments,25:87-99.

评价摘抄

已故著名化学家朱正华(摘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9年09月01日第3版)外行人很少知道朱正华的大名,缘于他的增感染料研究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不过,我们今天能用比进口产品便宜一半的乐凯彩卷拍照,却离不开他的研究。50年代,我国彩卷全部依赖进口,朱正华创造性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女篮五号》的拷贝胶片。现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姚荣国回忆起我国彩卷工业起步时的情景,对朱老的贡献赞不绝口。那时,乐凯的前身保定胶片厂成立不久,原来负责技术的苏联专家撤出,只能求救于朱正华任教的华东化工学院。朱先生带着刚毕业的姚荣国来到保定帮助工作。那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每个月只有400克白面粉,其余均是粗粮,朱正华就这样挑起了全厂科研的重担。

60年代初,我军打下一架侵入我领空的美国高空间谍机。从这架当时国际最先进的飞机上,发现了高清晰度的航摄胶卷。如能破译这些胶卷的染料构成,将对我国感光染料研究极有帮助。朱正华接到任务后,带领手下人马投入了废寝忘食的工作。

当时,国家经济状况不好,科研资料、设备奇缺。朱先生戴着上千度的近视眼镜,钻进图书馆查找有限的资料,用手一页页抄下来。课题组终于成功地剖析了这些胶卷的5个基本染料构成和合成方法。以后通过不断研究,奠定了我国感光材料光谱增感的理论基础,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30年过去,这些染料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由于很多项目属国家机密,他的科研论文不能公开发表,失去了一些评奖机会。谈及此事,朱正华只是付之一笑。

朱正华出身贫寒,父亲被侵华日军的飞机炸死。他14岁外出逃难,途经遵义时考进浙江大学先修班。由于品学兼优,被竺可桢校长推荐提前进入本科学习。从此,朱正华始终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国家的需要至高无上。

抗美援朝,他涉足氯霉素的研制,缓解了前方药品短缺;50年代中期,他几乎与国外同时发明了活性染料;60年代,他提出超增感理论,解决了高空航摄的难题;70年代,他开发出新型催化剂,攻克了山东 胜利油田原油含硫量高、燃烧时有臭味的难关,使产品达到出口标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90年代,国内染料行业兴起合资热。但多数国外公司并不想把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只想抢占中国市场,直接销售产品。

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朱先生不顾古稀高龄,“下海”与上海染化八厂成立了活性染料联合研究所。他带领两名博士生,在3年间将活性染料的固色率从70%提高到90%。这一成果增加了该厂与德国某大公司合资谈判的筹码,连合作方也慕名邀请他作有关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朱正华长期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从教,并曾担任该校校长。他教育学生“做人要老实,治学要创新”。

他对科研中的弄虚作假现象深恶痛绝,好几次退回了别人说情送来的不合格论文。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创建现代化的分析测试中心、物理实验室,推动学校从单科性学院走向多科性大学。他亲自培养的近2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有4人成为“洪堡学者”,2名成为“马普学者”。这是两个被公认代表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科研项目。

朱正华的“关门弟子”江利民博士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他考取博士时,朱先生已受糖尿病折磨多年,双眼视力几近失明,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在病榻上,仍不忘为学生的课题出谋划策,字斟句酌地修改毕业论文。有一次,有病在身的他不慎从实验室的楼梯上摔下,半天才坐起来。可他说,再痛再累也要认真负责地传授学问。

朱老虽然离开了大家,但他的谆谆教诲却始终留在学生们的心中:“知识分子怎么才算爱国?就是要让中国的科技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受制于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