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玉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玉芙
出生 (1938-01-01) 1938年1月1日(87歲)
哈爾濱
國籍 中國
職業 京劇演員《正氣歌》,
知名作品 《雛鳳凌空》
大時代
《海棠峪》
《風雨千秋》

個人資料

李玉芙(1938--),國家一級演員,梅派青衣。原在哈爾濱京劇團學戲,後經梅蘭芳介紹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師承梅蘭芳、華世香、李慧芳、張蝶芬、賈世珍等。

1959年畢業到梅蘭芳京劇團任演員。1960年代表梅劇團參加梅、尚、程、荀四大流派聯合專場演出,以一出《貴妃醉酒》,被譽為梅派傳人中的新星。

她嗓音甜潤清脆,表演灑脫大方。後調入北京市實驗京劇團任主演,其首演劇目有新編歷史劇《雛鳳凌空》、《正氣歌》,現代戲《海棠峪》、《風雨千秋》等。

中文名 李玉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出生地 哈爾濱 出生日期 公元1938年 職 業 京劇演員 畢業院校 北京市戲曲學校 主要成就 國家一級演員 性 別 女

生平簡述

李玉芙出身於梨園世家。父親藝名李妙蘭[1],是喜連成第一科「喜」字輩學生,學的是青衣。後來,投師於吳菱仙及陳德霖門下,除與梅蘭芳、姜妙香等有同門之誼,並曾同台獻藝外,較長時間與時慧寶合作。後來在東北教戲,學生中有雲燕銘、秦友梅等。李玉芙有七位哥哥,除四哥從事雜技專業之外,大哥、二哥、三哥、五哥、七哥都曾活躍在京劇舞台上。李玉芙幼年喪母,十三歲喪父。

為了生計在哈爾濱京劇團當學員,梅蘭芳赴哈演出期間,特意為她到北京報考戲校留下了路費。後來,馬連良、袁世海在哈演出期間又親筆寫信,介紹她報考北京市戲曲學校的前身《藝培戲校》。在校期間,曾作為少先隊代表,參加慰問解放軍代表團。1957年又被選派赴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主演《廉錦楓》。1959年,以「三好生」的優異成績,畢業於北京戲校。為首屆畢業生。畢業後被分配到梅蘭芳京劇團工作,受到梅先生親自教導,在梅先生的親自安排下,與姜妙香、劉連榮、王少亭同台演出。並在新編歷史劇《柳常青》、《龍鳳環》中,擔任女主角。

代表作品

曾主演《貴妃醉酒》、《宇宙鋒》、《奇雙會》、《霸王別姬》、《生死恨》、《鳳還巢》、《穆桂英掛帥》等梅派名劇。系梅蘭芳親傳弟子,梅派傳人。

藝術經歷

1960年,在周恩來總理和彭真市長的關懷下,成立北京市實驗京劇團後,李玉芙與多數北京戲校首屆畢業生被調入該團。李玉芙在建團演出劇目《雛鳳凌空》中,擔任女主角楊排風。在此期間,李玉芙除演出梅派劇目和傳統劇目外,還在現代戲《海棠峪》、《箭杆河邊》等戲中擔任女主角。曾隨團代表中央赴雲南參加傈僳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的慶典活動。 「文革」後,李玉芙煥發藝術青春,先後在北京市實驗京劇團、北京京劇院三團,重新恢復了梅派劇目《霸王別姬》、《宇宙鋒》,傳統劇目《白蛇傳》,現代劇目《海棠峪》等之外,先後在:張雲溪改編、導演的《東方夫人》中扮演東方明珠;黃宗江編劇的《秋瑾》中扮演秋瑾等。

1995年梅蘭芳京劇團恢復建制時,在梅葆玖先生力邀下,李玉芙回到了梅劇團。在梅紹武幫助下恢復排演了梅先生早年劇目《晴雯撕扇》等。參加了梅先生逝世一周年等歷年紀念梅先生的演出。 1966年代表北京市赴緬甸演出《雛鳳凌空》,受到熱烈歡迎;1979年參加在希臘舉行的國際悲劇節,主演《白蛇傳》,雅典五千人古

城堡劇場連日暴滿;1982年紀念中日建交10周年,《白蛇傳》及《霸王別姬》在東京NHK劇場演出獲得成功,並在日本24個城市連演兩個多月,轟動全日本。後又相繼赴法國、巴西、土耳其、突尼斯等國演出。

退休後,1999年隨梅蘭芳京劇團赴日本演出;1999年隨北京京劇院赴台灣演出。2000年至今仍參加劇院演出,演出的劇目有:全部《穆桂英掛帥》、《鳳還巢》、《生死恨》、《玉堂春》等。應邀多次在中央電視台錄製《名段欣賞》和中國文聯主辦的彩霞工程的錄像。應邀先後在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戲校擔任教學工作。應邀到台灣國光京劇團擔任教學工作。應邀在中央電視台《跟我學》欄目中教唱京劇。應邀在眾多票房擔任教學工作。現為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班研究生導師。

學戲心得

京劇教學講究口傳心受。初學的人就如同小學生寫描紅簿,一招一式都照着來,不准走樣。在初學階段這是必要的。遺憾的是有的老師乃至某些觀眾,在學生成長以後,仍然不准他們演的走樣。否則,就斥之為「叛逆」。殊不知被稱為「京劇開基創業的大師」的程長庚,就是一名徽班的「叛逆」。京劇本身就是從徽調、崑曲,結合西皮、二黃形成的一個新劇種。王蒙有一篇小小說,名曰《小小小……》,說的是早年間某劇種有位名角XXX,徒弟學他時,力求一模一樣,連臉上的一顆痣也要特意畫上,從而得名小XXX。徒弟的徒弟如法炮製,於是得名小小XXX。以後就這樣學下去,小下去,以至到最後這個劇種都被這樣小得消亡了。文章不長,道理明白。可惜有人至今不明白。好在真正的藝術家深知其理,比如梅先生就是一位。 在李玉芙學演了一些戲的基礎上,梅先生又提出要她注意「善用其長,不顯其短」的道理。對她說:「你年輕,我年紀大了,這就是我們不同的條件。我現在演《別姬》時唱到'滅劉邦'那句,有時唱平腔。你不應該學,你年輕氣足、音域寬,就該用高腔,滿弓滿調的唱。」還說:「你平時看戲還可以注意一下,老先生們在開打時不那麼火暴了,唱時高音、長腔少了,但是卻能象畫畫似的'意到筆不到',以少勝多,演技達到精練濃縮的地步了。你們年輕人則應該全力以赴,也只有經歷了這個階段,才能達到老先生們的藝術境界。當然,這些都不能離開要演的人物。你要細心地往這裡面揣摩,大膽地去試驗。」在梅先生的「細心揣摩,大膽試驗」的教誨和鼓勵下,在演出《醉酒》時唱「玉石斜倚欄杆靠」等高腔,李玉芙就按自己的條件唱了。在《鳳還巢》中,當程雪娥得知後母趁父親不在家,突然將大姐許配給自己未婚夫的消息之後,由後房出來看看究竟,後母卻偏要趕她回房。這時李玉芙根據自己對人物的感受,加了個對後母不滿的眼神,和向旁一甩水袖的動作。這類初步嘗試得到了梅先生的熱情肯定,還激發了美術家楊永青的創作熱情,抓住了這個身段和眼神的一瞬間,作了一幅動人的套色木刻。

是否具備獨立創造角色的能力,是一個演員成熟與否的重要標誌。為進一步培養李玉芙獨立創造角色的能力,梅先生還安排他們排演了兩齣新編歷史劇--《柳長青》和《龍鳳環》。《龍》劇中兩個主要角色,由葆玖和玉芙分別擔任,《柳》劇中的柳氏則由李玉芙擔任。在《柳》劇中,她大膽地運用了梅派唱腔和《葬花》中的「鋤舞」及《散花》中的「綢舞」。關於「綢舞」,梅先生不讓加木棍,而且專門選用輕而薄的小綢子。因為這是一出神話劇,柳氏後來成了「水母娘娘」,了「仙」了。加上木棍或者用重綢子,舞起來是省勁了,可是人物的那種飄逸的仙氣也就沒了。為了更準確地表現人物,梅先生讓她不要取巧,不要圖省勁,要多下功夫去練。在化妝時,梅先生還特意從家裡拿來外國友人送給他的尼龍紗,當時尼龍紗還是稀罕之物,梅先生自己和沒捨得用,這時送給李玉芙用在了水母娘娘的頭上。李玉芙沒有辜負梅先生的期望,經過大家的努力,這齣戲代表梅劇團參加了北京市直屬文藝團體匯演,並被列為梅劇團上演的主要劇目。在天津巡迴演出時,這齣戲謝幕竟達11次之多,這在國內是少見的。

藝術人生

李玉芙在梅劇團生活了10個月,就被調至由北京戲校畢業生組成的北京實驗京劇團。回頭看看在梅劇團10個月的日程是很緊的,除了排練、演出、學習,他們還下鄉勞動,到農村、水庫工地慰問演出。在這些活動中,梅先生無不身先士卒,在他的帶動下,李玉芙在政治上也有了很大進步,於1960年在梅劇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寫這篇文章時,得到李玉芙的同學、著名丑角演員黃德華的幫助,他當時也在梅劇團。這是位有心人,當時每天寫日記,梅劇團每天演出的戲碼與演員陣容都有詳細記載。在梅劇團的10個月中,李玉芙除了參加兩齣新編歷史劇排演外,還演出了34出不同的劇目,每個月演出近40場。這些記載、統計的結果,使我很吃驚也很感慨。演員的成長,很重要的一條是多實踐,可以說演員的成長是要用戲來堆的。如今有幾位青年演員有這麼多的實踐機會?!難怪李玉芙回憶起來也感慨地說:「雖然只有短短的10個月,可是過的真充實,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戲曲鑄姻緣

50年代初,梅蘭芳先生到哈爾濱演出,當時父母雙亡的李玉芙正在哈爾濱京劇團以演宮女謀生,幸運地被梅先生選中配戲,看她身段、扮相、嗓音方面都出類拔萃,於是留下路費讓她到北京考戲校。不久馬連良、袁世海二位先生也到哈爾濱演出,對李玉芙也很是賞識,特意寫了封信推薦她到藝培學校(北京市戲曲學院前身)學習。李玉芙沒有辜負前輩的期望,來京後在北京戲校第一期畢業生中考了第一名,並且被梅蘭芳先生選中而加入了著名的梅劇團。當時印製的各種演出節目單,演員表排在最前面的無疑是梅蘭芳先生,那麼緊隨其後的就是他的得意弟子李玉芙。後來梅先生不唱的時候,就是由李玉芙主演梅派的經典劇目,梅先生甚至把自己的行頭也都毫無保留地借給李玉芙穿用。

自從那次引見,兩個藝術門類的同行,兩個才貌雙全的年輕人在認識後彼此都有好感,於是經常相約看彼此的演出,不僅在業務上取長補短,而且在交流切磋中逐漸培養起深厚的感情。1962年,有情人終成眷屬。次年,女兒石梅出生,之所以取名「梅」也是因為李玉芙唱梅派京劇,以此紀念。

視頻

京劇名家李玉芙專訪《談戲說藝》

參考文獻

  1. [1],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