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鄴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鄴嗣(1622-1680),原名文胤,也作文允,字鄴嗣,又字淼亭,以字行,號杲堂,自號東洲遺老。鄞縣(今浙江省寧波鄞州區)人,宋忠襄公李顯忠之後。徐鳳垣稱其「幾欲奪江南半壁以自霸」,錢仲聯稱其為甬上詩社中「藝術成就最卓越的詩人」。清初數十年間,浙東詩學大盛,形成「浙派」,鄴嗣功莫大焉。[1]
個人資料
李鄴嗣十二歲能詩,十六為諸生。其父參與抗清被捕,他也被關在馬廄里,被萬泰出面相救。明亡後,有人出售故宮器皿,李鄴嗣一看到上面所題的字,就痛哭流涕,那個出售器皿的人也流淚離開。以詩文而著稱,他非常佩服萬氏家學,曾說:「粹然有得,造次儒者,我不如公擇。事古而信,篤志不分,我不如季野。」李文胤是清代月湖諸詩社中成就最為卓越的詩人,徐鳳垣稱其「幾欲奪江南半壁以自霸」。李文胤遭受了國破家亡的大故,飽蘸血淚,寫下了許多「大憤留天地」、「血漬千秋在」的愛國詩篇,蒼涼而激越。其詩工力頗深,刊落凡庸,破除前後七子窠臼,卓然成家。詩文多紀滄桑間事,每寓故國之思。李鄴嗣著有《詩鈔》七卷、《西京節義傳》二卷、《漢語》二卷、《南朝語》、《續世說》等著作。生天啟二年(1622)壬戌四月二日,卒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十一月八日,享年五十九歲,黃宗羲撰墓志銘,詳見《南雷詩文集》。配:永平憲副項鄧林公女,生於十月二十八日。生子一:暾。女六:長適萬斯備;次美蘭,字佩幽,適邱瑜(字觀日);三適沈紹雯;四美儀,適林時對之子獬錦;余未知。
李杲堂先生墓志銘
文章不特與時高下,亦有地氣限之。明、越兩郡,其地密邇,同一風氣。明初楊鐵崖、戴九靈[戴寓明州],為文學宗老;唐丹崖、謝元功、趙謙比肩而作;宋無逸、鄭千子皆楊門弟子,其時師友講習,炳然阡陌,一時號為極盛。凌夷正、嘉,而後競起邪宗,孫文恪輸心於槐野;余君房瓣香於子威;赤水、月峰疏密不同,而文勝理消,謂《論語》為孔子之文選耳,苟肆狂狷,無所取裁;陳後岡、徐文長又為異趨;即如陽明之文,韓、歐不足多者,而謂文與道二溝,而出諸文苑,是故兩郡作者,敝精神乎蹇淺由來矣。
先生初亦不避輕華,其後每得余作,往往嗟悒,因相與校覆雅鄭,洗其偷薄之說,推原道藝之一,先生不以余空隙一介之知而忽之也,自此轉手大放厥辭,同里稍稍響應,翻然於不迪,於是東浙始得古文正路而由之。四境之內,凡有事於文章者,非先生無以訖意,轉相求請,充牣昔席。方外詩人,得先生一言便可坐高聲價,款門雲水,疲於應接。里中有鑑湖社,仿場屋之例,糊名易書,以先生為主考,甲乙樓上;少長畢集樓下候之,一聯被賞,門士臚傳,其人拊掌大喜,如加十賚。明州自東沙好文下士,主張藝林,士無不捧珠盤而至者,然其氣力足以鼓動,不盡關著作。先生以布衣幾與之頡頏,而肺疾為梗,流放家門,海內知之者尚未滿其量也。
先生諱文胤,字鄴嗣,今以字行,別號杲堂。宋忠襄李顯忠之後,世居清澗,忠襄曾孫守真始遷於鄞。其下六世是為先生之高祖循義,嘉靖癸未進士、御史,出守衡州。曾祖生威,舉於鄉,官鳳陽府推官,其孫即守貴州之巡撫枟也,因贈兵部尚書。祖德升,永平衛經歷。父棡,崇禎丁丑進士,禮部儀制司主事。先生風骨不恆,年十二三能詩,即有秀句。十六為諸生,侍儀部官嶺外,通人張孟奇深所嘆異。歸而時名方起,直兵革之際,睚眥觸死,儀部下省獄,先生亦驅至定海縛馬廄中七十日。事得解,儀部之喪從省至,放聲一哭,遂絕意人世,穿竄草石,與失職之徒萬悔庵、徐霜皋、高辰四諸君緣情綺靡,音調淒涼。先生雖不逃禪,而酒痕墨跡多在僧寮野廟,木陳、悟留、山曉、天岳皆結忘年之契。四方勝流之至甬上者,先生即匿跡甚深,亦必停車披帷,詩酒流連,否則似垂橐而歸矣。先生愍郡中文獻零落,仿遺山《中州集》例,以詩為經,以傳為緯,集《甬上耆舊詩》,搜尋殘帙,心力俱枯。其布衣孤賤,尤所惋結,宛轉屬人,則頓首丁寧,使其感動,奪之鼠塵、績筐、餳笛之下,以發其光彩。若片紙未出,先生自比長吉之中表,凜乎有不祥之懼焉。書成,立詩人之位,祀以少牢,聞者為之軒渠。張司馬死故國,先生葬其兩世;楊侍御文瓚亦以連染死,淺土十棺,語溪曹廣葬之,先生為歌詩記其事。凡見聞所及美事,先生不肯讓人。先生尤長於儷語,使當詞頭之任,真足華國。而以廟堂金石散為竹枝禪頌之音,豈不可惜!然宋景濂謂謝翱、方鳳、吳思齊皆工詩,客浦陽,浦陽之詩為之一變。向若先生草率青雲,苟非勞謙戹運,亦豈能一變甬東之風氣如三子哉!生於天啟壬戌四月二日,卒於康熙庚申十一月八日,年五十九。娶項氏,子一人,暾。女六人:長適萬斯備,次適邱瑜,次適沈紹雯,次適林獬錦,余未行。暾將以某年月日葬先生於某原,與斯備來速銘。銘曰:
文之美惡,視道合離。文以載道,猶為二之。聚之以學,經史子集。行之以法,章句呼吸。無情之辭,外強中乾。其神不傳,優孟衣冠。五者不備,不可為文。野人議璧,稱好隨群。此言余發,以告先生。先生曰然,但苦三彭。匠石郢人,霜鍾應律。先生之死,吾無為質。
全祖望撰《鮚埼亭集外編》卷十一
李杲堂先生軼事狀
梨洲黃公所作杲堂先生墓誌,於其大節卓行略有表現,而事不備。去今七十年,知者鮮矣。先生仲孫世法以為未慊。予少得之先大父贈公所述者,蓋稍足具十之三四,乃詮次而復之。
先生以戊子正月預於五君子之禍。甫得脫,而尊人儀部公之喪自杭歸。殯畢,是年七月再下府獄,蓋夫己氏余患未已也,聞者以為必死。而先生在囚中,其所居即華公嘿農、楊公楚石故地,方作招魂之詞以酹之,已而終得不死。自先生蒙難後,蓬藋滿三徑,又時時善病,或疑其壯心已盡,不知其逐日焦原,左執太行之獶,右搏雕虎,蓋如故也。而不大聲色以泯其相。
庚寅,馮侍郎躋仲之難,其監軍為姚江黃宗炎,刑有日矣,時傾家救之者為馮公子道濟,奔走其間者為董農部次公天鑒,卒成其事者為萬農部履安,而先生之力亞於道濟,遂出之劍鋩之中。癸巳,黃岡萬僉事允康來吾鄉,及別去,先生餞之,座客為僉事筮易,得暌之三,見輿曳其牛,摯其人,天且劓,皆大駴。先生因固請僉事且潛身甬上,僉事不可,行至吳中,楊昆之變作。先生終身痛之。甲辰南屏之難,大帥搜得其所與中土薦紳往還筆札,欲按籍殺之,先生以奇計使中止,其所保護尤多。其餘蓋不能以畢傳。嘗有客以故宮什器求售者,先生一見其題識,流涕汍瀾,不能自勝,其人亦泫然而去。燕人梁職方公狄嘗曰:「鄴嗣將無使勾甬一片地盡化為碧血蒼磷,大是可畏!」康熙戊午,浙之大吏皆欲以先生應詞科之薦,以死力辭。已而萬征君季野亦有史館之招,先生送之,嘆曰:「嗟乎!鄭次都能招郅君章同隱戈陽山中,不能禁其喟然而別,從此出處之事,且有操之者。」征君以是終不受館職。幕府以重幣乞先生課其子,為詩謝遣之。
以予竊窺先生之才甚長,故能側身憂患之中,九死不死。其所以不死者,蓋欲留身有待,而卒不克。故其詩曰:「採薇硜硜,是為末節,臣靡猶在,復興夏室。」是則先生之志也。所圖莫遂,故垂死而喟然以不得從五君子為恨,是非先生之志也。然則此九死不死者,已足扶九鼎之一絲矣。嘗謂先生一身流離國難,則宋之謝翱、鄭思肖;委蛇家禍則晉之王裒、唐之甄逢;周旋忠義之間,則漢之云敞閭之直。前此先生遺文,未敢盡出,或有弗能知其詳者。今世法既悉,表而出之,讀其書得其行矣。先生私淑蕺山之學於梨洲,私淑漳浦之學於大滌山人、何羲兆、呂漢〈常上心下〉,顧終身未嘗開講,然其忠孝自持,則所謂真學者其人也。
全祖望撰《鮚埼亭集外編》卷二十五
杲堂詩文續鈔序
李君甘谷出其王父杲堂先生未行之集,詮次開雕,令予任覆審之役。予喟然嘆曰:「先生是集之得傳也悕矣?」謝皋羽之卒也,自其晞髮集、游錄而外皆以殉葬,故不存。鄭所南沉心史於井底,三百年而始出。近有方韶父之裔孫,逢人頓首,求其先集足本而不可得。皋羽之幸而存者,冬青之歲月、西台甲乙之姓氏,尚成疑案。所南之幸而得出者,或且以為姚叔祥之贗本。由此觀之,韶父之集之遇也難矣。皋羽棄家客死,所南無後,其零落良不足怪。韶父之後人賢矣,而其生已晚,斯其所以為好事之恨也。
殘明甬上諸遺民述作極盛,然其所流布於世者,或轉非其得意之作,故多有內集。夫其內之雲者,蓋亦將有殉之埋之之志而弗敢泄。百年以來,霜催雪剝,日以陵夷,以予所知,董戶部次公、王太常無界、林評事荔堂、毛監軍象來、高樞部隱學、宗征君正庵、徐霜皋、范香谷、陸披雲、董曉山,其秘鈔甚多,然而半歸烏有。予苦搜得次公、荔堂、披雲三家於劫灰中。水功、隱學尚余殘斷者存,而象來、正庵、霜皋則不可得矣。然諸公猶非其絕無者,若駱寒崖、李玄象、高廢翁則竟不可得。即以李氏而言,戒翁、礐叟,其與先生共稱三李者也,皆無完集得貽於今。
嗚呼!諸公之可死者身也,其不可死者心也。昭昭耿耿之心,旁魄於太虛,而棲泊於虞淵、咸池之間,雖不死而人未易足以知之,其所恃以為人所見者此耳。此即諸公昭昭耿耿之心也,而聽其消磨腐滅,夫豈竟晏然而已乎;勃菀煩冤,且將有所憑以為厲,非細故也。
甘谷表章舊德,盡發羽陵之藏,加以疏證,使後世昭然見先生之大節,討論文獻者不至有冬青歲月,西台姓氏之疑,叔祥贗本之患,韶父後人之痛,予蓋為之喜而不寐者數日。幸逢不諱之朝,採薇采芝之音得以不終湮沒,其亦賢子孫之樂也。甘谷去年一病幾死,病中之惓惓惟此集。予曰:「子能以此為念,不須觀廣陵曲江之濤也。」及其愈也,始決意開雕,然則先生之集之得傳也悕矣。
李鄴嗣部分作品
口占呈全完白四首
一、
先生七十健非常,好事頻來索壽章。
但使歲餐園豆飽,人間何用「大還」方?
二、
一盂佳豆一編詩,兩物相當請易之。
若說嘗來風味好,杲堂猶自略便宜。
三、
每到秋深摘滿筐,須教爛煮妙非常。
諸公任設盤中饌,不及先生豆莢香。
四、
全家豆種晚逾良,粒粒肥甘莢亦香。
記得白齋詩句好:滿園秋興過南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