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玄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玄感
性别
出生 571年
陕西华阴
逝世 613年
洛阳
国籍 隋朝
职业 政治人物
活跃时期 7世纪
亲属 父:杨素

杨玄感(571年-613年),是隋开国功臣杨素之子,体貌伟岸,又有美髯,爱好读书,擅长骑射。为官正直,很得时人尊敬。 因其父杨素的军功而获得柱国之位,先任郢州刺史,其后迁为宋州刺史。杨素为隋炀帝猜忌的时候杨玄感曾经去职,父死之后复任鸿胪卿,继承其父之楚国公爵位,之后更升任礼部尚书。

起兵反叛

隋炀帝能有今日的风光,这与杨素是紧密相连的 [1],可是一转眼,隋炀帝却刻薄寡恩,这对杨玄感而言,内心被深深的嵌入了一根刺[2]。再者,隋炀帝的猜忌之心也是愈来愈重,杨玄感生怕杨广那句“杀尽杨家”的话语会被应验,所以总是提心吊胆,他心中不安,于是与诸弟谋划,准备废掉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3]

大业九年(613年)春天,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命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濬县东北)督运粮草。 当时,隋末农民战争已经爆发,义军遍布各地。杨玄感于是与武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策划起兵反隋,又起用李密作军师,想让隋炀帝所在的部队断粮挨饿,因此常常逗留,不按时发运粮草。并于同年六月初率兵割据城池。谎称来护儿因失军期而造反,杨玄感于是进军黎阳县,关闭城门,大搜男夫。

杨玄感的故交李密自长安率兵至黎阳,成为玄感谋士。李密认为上策是北据燕都,以断隋炀帝后路,中策是西入长安,以控制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下策是攻击附近的洛阳。 杨玄感对于选择下策,在《资治通鉴》中有这么一段话: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从实际情况来考虑,攻取东都洛阳,于情于理都是最好的策略,或者说是目前唯一的策略,于是攻取东都的部署开始了,杨玄感两路士兵攻打洛阳,洛阳留守也派遣出了两路军队抵抗,却是戏剧性的不战自愧或是一战而逃,不久之后,杨玄感军顺势发展成为十万之众,洛阳城下,杨玄感是一呼百应,叱吒风云一时。[4] 樊子盖命令河南赞治裴弘策抵抗,裴弘策战败。杨玄感屯兵于尚书省,经常向众人发誓说:“我身为上柱国,家里黄金巨万,到了既富且贵的地步,我一无所求。现在我不顾破家灭族,只是为了为天下人解倒悬之急,拯救黎民百姓的性命罢了。”众人都很高兴,到他军门请求效力的,每天都有数千人。

兵败自杀

刑部尚书卫玄,率众几万,从关中来援救洛阳, 两军交战,卫玄军大败,只带了八千人逃走。杨玄感骁勇力大,每次作战,他都亲自挥舞长矛,身先士卒,呼叫叱吒,众敌莫不震骇。人们把他比作项羽。他又善于安抚、带领部队,士兵乐意为他拚死效力,因此战无不胜。卫玄军一天天蹙迫,粮食殆尽,于是全部上前决战,阵地就摆在北邙。 樊子盖又派兵进攻尚书省,又杀了几百人。隋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在黎阳进攻元务本,武卫将军屈突通驻扎在河阳,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发兵继进,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又来增援。 樊子盖几次进攻他的军营,杨玄感不能前进。屈突通于是渡过黄河,在破陵驻军。杨玄感分为两支人马,西面抵抗卫玄,东面抵抗屈突通。樊子盖又出兵,于是大战,杨玄感军频频败北。 杨玄感攻弘农宫,打了三天,打不下来,追兵于是追了上来。杨玄感往西到了阌乡,上盘豆,布阵连绵五十里,与官军且战且走,一天几次战败。又在董杜原摆下战阵,诸军进攻,杨玄感大败,独与十几个骑兵在林间逃跑,将奔上洛(今陕西商县)。 杨玄感四面受敌,不断败走,自知大势己去,处境窘迫的杨玄感,最后只剩下自己与弟弟杨积善两人,步行逃到了葭芦戍,自知无法逃脱,对弟弟积善说:“已兵败如此了,我不能受人戮辱,你杀了我。”于是积善砍死了杨玄感,然后自杀,却自刺未死,被追兵俘虏,与杨玄感的首级一起送到行在,磔刑其尸首在洛阳市场上,然后焚尸,馀党都被平定。公卿们请改玄感姓为枭氏,皇帝下诏许可。[5]

玄感生前出身阀阅,于民有德,死状凄惨,民甚怜之,被奉为目连尊者部下之判官。

视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