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头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头邨(英语:Tung Tau Estate)是香港的一个公共屋邨,曾经分为“东头(一)邨”及“东头(二)邨”,位于新蒲岗和九龙城之间,属黄大仙区。屋邨重建后,原“东头(一)邨”已易名为东汇邨(英语:Tung Wui Estate)。
说明
东头邨
东头邨重建前有23座徙厦,为方便管理,香港房屋委员会曾把东头邨分为“东头(一)邨”及“东头(二)邨”。
重建
2014年,馀下的第22座徙置大厦拆卸,“东头(一)邨”仅馀的大厦消失,现时只剩下“东头(二)邨”,而原第22座及23座重建后分别成为“东汇邨第一期”以及“东汇邨第二期”。
已故前首尔市长朴元淳曾在2012年6月11日,参观东汇邨第一期,由时任房屋署署长柏志高陪同视察屋邨设施[1]。
而东汇邨第二期于2019年中定名为汇智楼,已于2019年中平顶并于2020年5月落成、同年7月23日起开始入伙 ,总共提供1033个单位。
屋邨管理方面,东头(二)邨是由“东头(二)邨业主立案法团”负责。
- 徙置屋邨
东头邨重建前为徙置屋邨,于1959年10月建成,并拥有全港首批旧长型大厦(第二型徙置大厦)(第1-21座)及两幢旧长型大厦(第四型徙置大厦)(第22及23座;当中第22座是全港首幢旧长型大厦(第四型徙置大厦))。与旧长型大厦(第一型徙置大厦)一样,这些旧长型大厦(第二型徙置大厦)大多数均分为两翼,但它们除透过两翼中间的厕楼相连外,每翼两端也设通道通往另一翼,其楼梯亦改设在每翼两端中间位置,因此俯瞰外观会呈“日”字型,只有第9及11座使用单幢式设计,其楼梯设在楼宇中间突出的位置。另外,本邨部份位置于重建时仍在飞机航道之下,楼宇高度受限制,所以本邨部份楼宇只兴建了15层(住宅层数14层),部份甚至只兴建了8-13层(住宅层数7-12层)。而第22座设计与后期的同款大厦不同,其大厦中部设有两伙较大单位,原先拟作公用厕所之用,在入伙前因所有单位升级至使用独立厨厕而改建为单位出租。
为方便管理,邨内所有徙厦于1965年10月18日由英文字母座号,更改为数字座号(如M座改为第22座)。
- 重建徙置大厦
所有旧长型大厦(第二型徙置大厦)于1982-1988年清拆重建(当中最后清拆的14-18座居民指定接收屋邨为竹园北邨),当中第五至七期重建后与凤德邨一并成为慈云山邨重建接收屋邨,故本邨后期建成楼宇的居民主要来自原慈乐邨17-32座、慈爱邨41-42、45-47座及慈正邨52-53座,亦有少数来自秀茂坪邨1-17座。2002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推行租者置其屋计划,东头(二)邨为目标屋邨之一。屋邨于2004年正式成立业主立案法团,现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屋邨物业管理。
邨内两座旧长型大厦(第四型徙置大厦)均牵涉在26座问题公屋丑闻当中,其中第23座石屎强度只有约10MPa,远低于标准,原订在2001年5月31日腾空,但最后因居民不满安置条件,延误两年至2003年清拆,原址所在地其后易名为东汇邨一期。
而第22座更于1987年8月被揭发石屎强度只有约7MPa,远低于标准,并曾经加装钢架支撑,原本纳入“整体重建计划”,需要与其他同类楼宇在1992年重建,居民会获安置到同年年初落成的凤德邨三期;但在1991年,房委会改为动用了3000万用来翻新该大厦;与此同时,为配合安置慈云山邨及秀茂坪下邨单身长者,第22座部份已腾空单位拨予上述人士居住,但此政策备受批评。
2008年1月15日,香港房屋委员会表示,经过全面勘察及评估成果效益后,认为第22座在结构上虽然安全,但必须耗资4,600万港元(以当时造价计)进行维修,才可继续使用15年,并会对受影响居民构成滋扰,故此在2010年决定于2013年清拆第22座,居住于22座的住户,将获迁徙至于2012年落成的东汇邨,以及黄大仙区内其他公屋。
至于与第22座相连的献主会溥仁小学则会保留。房委会将与教育局及校方成立联络小组,确保在工程进行期间,学校环境安全及减少工程对学校造成的滋扰[2]。但是,由于献主会溥仁小学原来的后梯与22座共用,校舍需进行改建及加建工程才能符合消防要求,故此楼宇实际上延至2014年才开始清拆工程。
东汇邨
东汇邨重建前为东头邨第22及23座,属旧长型大厦(第四型徙置大厦),分别在2013及2003年清拆,并分别属东头邨重建第八及九期计划。由于当时东头(一)邨已列入重建计划,而东头(二)邨则已列入租者置其屋计划,故此为方便管理,遂把新建的东头邨重建第八、九期分拆出来,还设置独立的屋邨办事处,并易名为东汇邨。
而房委会在第九期发展计划(东汇邨第一期)同时兴建了一所社区中心,以象征式租金租予民政事务总署,不过该社区中心仍维持名为“东头社区中心”(门牌号码位于乐善道26号,而此邨亦是黄大仙区最南端边缘、周边建筑设施大多已踏进九龙城区。
东头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原址为东头邨第23座,由房委会高级建筑师岑苑桦为首及其团队联合设计。地基工程于2008年1月开始,2009年2月完工,并于2012年完成上盖工程。房署总结构工程师陈少德指,重建后将有两座公屋落成,两座高度由有两幢101至112米高的公屋楼宇,汇仁楼高35至38层,汇心楼则高29至34层,单位面积由14至39 m2(150至420 sq ft)。
为配合东南九龙发展计划,房委会将原先约48层楼高150多米的居屋设计,降低密度为两座高度由101至112米的公屋单位,并采用拾级而下的设计、即两座楼宇高度呈递减设计,确保狮子山景貌不会被楼宇阻挡;故此特别减低两座公屋楼层的高度,由150多米减至110多米,令市民日后在区内甚至维港对岸、都能欣赏狮子山的山脊线。同时将连接两座公屋的邻翼留空地下部份空间,形成约6米高、阔7米楼层的空间,增加空气对流及日照,更特别采用拾级而下的设计[3]。
影片
参考文献
- ↑ 首尔市长朴元淳参观东汇邨
- ↑ 有关东头邨第二十二座及福来邨的全面结构勘察计划报告及未来路向 (PDF). 香港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CB(1)712/07-08(03)号文件. 2008年1月 (中文(繁体)).
- ↑ 为看狮子山 东头邨重建降低两楼层. 苹果日报. 2009-04-14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