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志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志赟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林志赟,男,汉族,出生于1976年1月,浙江省温岭市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2]、电子与电气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3]

林志赟于1998年7月本科毕业于燕山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2001年3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05年10月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2005年10月至2007年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科从事博士后工作;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担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2011年12月至2017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2017年5月至2021年8月担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人工智能)学院教授;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担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2021年8月起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

林志赟主要从事多智能体理论、分布式人工智能、自主无人系统与智能机器人、信息物理系统智能感知与控制等方向的前沿研究。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外文名 ----LIN Zhiyun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浙江省温岭

出生日期----1976年1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2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2年当选为IET Fellow,2023年当选为IEEE Fellow

毕业院校----多伦多大学

代表作品----《Distributed Control and Analysis of Coupled Cell Systems》

目录

1人物经历 2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3社会任职 4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1976年1月,林志赟出生。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燕山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5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

2005年10月至2007年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科从事博士后工作。

2007年至2011年,担任浙江大学首批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9年,获得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资助。

2011年至2017年,担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华南工业研究院机器人及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7年至2021年,担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信息物理系统感知与控制”创新引智基地副主任。

201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2021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此外还入选国家特聘专家和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A档” 。

2022年4月,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同年还当选IET Fellow。

2023年11月22日,入选2024年IEEE Fellow名单。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林志赟在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感知与交互、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群体智能基于局部交互和作用的涌现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重要工作。林志赟着眼于中国制造业的封闭内部使用场景,从以叉车为代表的工业车辆入手,以工业车辆信息化技术、激光定位导航技术和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为核心,实现了工业车辆的无人化驾驶,提升了企业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帮助企业解决了内部工业车辆信息物理系统技术这一工业物联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

为解决网络化多智能体系统自主协同感知与自主协同控制等关键问题,林志赟和团队成员提出了基于拉普拉斯的网络化多智能体系统的新理论和新算法,揭示了网络化多智能体自主协同问题可解的最少信息流网络拓扑边界条件,给出了协调控制、协同定位和优化的分布式多智能体算法,突破了基于局部信息测量和交互无法实现全局收敛的技术瓶颈,建立了基于线性空间理论和图论融合的网络化多智能体系统理论框架。

承担项目

截至2022年4月,林志赟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委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

专利著作

截至2022年4月,林志赟申请(含已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获准软件著作权20多件。

学术论文

截至2022年4月,林志赟发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210多篇,论文被引用近7000次,单篇论文引用1100多次。

学术专著

截至2022年4月,林志赟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名称为《Distributed Control and Analysis of Coupled Cell Systems》。

学术报告

时间 报告题目 场合
2022年12月11日 基于图Laplacian的多智能体定位与编队控制理论与算法 2022年第六届全国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大会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获奖人
2014年4月23日 复杂动态系统的同步性分析和控制 201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刘妹琴、张森林、林志赟、齐冬莲
2020年10月21日 工业车辆信息物理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第二届(2019—2020年度)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林志赟、韩志敏、邱方长、许林杰、林祖乾、魏璇、苏丽
2021年6月15日 多智能体协调机制与分布式控制 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 林志赟、韩志敏、侯健、颜钢锋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2012年,林志赟指导的学生获得张嗣瀛优秀青年论文奖。

教授课程

据2023年3月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官网,林志赟教授本科课程《嵌入式系统设计》《基于VHDL的数字系统设计》《自主机器人系统》《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基础》,教授研究生课程《非线性控制系统》《线性系统理论》《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高级FPGA设计》《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培养理念

林志赟鼓励青少年学子们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勇于探索科学未知。对于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林志赟认为,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读书观念,哪怕孩子前期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他坚信每个孩子都有顿悟的那一天。从那一天开始,目标清晰了,主动性上来了,并且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突飞猛进。“如果家长唠叨得多了,孩子反而会有抵触情绪,可能会适得其反。”为此,他鼓励孩子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体验人生百态,从生活中学习。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奖项 授予方
2000年 1999—2000学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 浙江大学
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杰出访问教授 悉尼科技大学
2018年 2017年度“科学中国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5] 《科学中国人》
2020年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2022年 IET Fellow IET
2022年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
2023年 IEEE Fellow IEEE

社会任职

2009年7月至2009年9月---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访问教授

2009年10月至2009年11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访问教授

2011年1月至2011年2月---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访问教授

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访问教授

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访问教授

2014年12月至2014年12月--美国耶鲁大学电气工程系访问教授

东京大学访问教授

《IEEE Control Systems Letter》Associate Editor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IEEE Systems Journal》Associate Editor

国际智联网系统学会(INSAI)副理事长

《控制与决策》Associate Editor

《Nonlinear Analysis: Hybrid Systems》Associate Ed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d Hoc Networking Systems》Associate Ed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and Mobile Networking》Associate Editor

2024年1月---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深圳分会副主席

人物评价

林志赟是多智能体协调控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评)

林志赟笑容明朗,思维敏捷。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实践,林志赟都已在行业中遥遥领先。(《科学中国人》评)

林志赟是多智能体领域的早期重要奠基研究者之一。他是一位商业精英,牢牢抓住产业化转型的机遇,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创立了高科技公司,致力于工业车辆无人驾驶控制核心模块的国产化。他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忙碌地穿梭,游刃有余地把握着角色切换之间的平衡,赢得了同事的肯定,获得了竞争对手的尊重。(期刊论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林志赟:跨越无人驾驶技术永攀智能制造新高峰》作者杨霖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