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倒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柏林圍牆倒塌 |
---|
|
柏林牆倒塌(德語:Mauerfall)發生在1989年11月9日,是世界歷史的關鍵事件,標誌着鐵幕倒塌、東歐及中歐的共產政權開始倒台。不久後,德國國內邊界撤除。三周的馬耳他峰會上,冷戰正式宣告結束,次年10月兩德統一。
背景
鐵幕開縫
1989年8月19日的泛歐野餐上,奧地利與匈牙利的鐵幕宣告打開,引發了和平性的連鎖反應。彼時東方集團已四分五裂,東德也將不復存在。野餐活動即將進行的消息,通過海報及傳單在匈牙利度假的東德人群體中廣泛流傳,促成了自1961年柏林牆建成以來東德最大規模的逃亡行動。野餐結束後,按照奧托·馮·哈布斯堡希望測試蘇聯與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對開放邊境態度的想法,數千名通過媒體得到消息的東德人動身前往匈牙利。埃里希·昂納克在接受《每日鏡報》採訪時表示:「哈布斯堡王朝向遙遠的波蘭散發傳單,邀請東德的度假者去野餐。度假者去參加野餐,收到了禮物、食物和德國馬克,之後在說服下去往西方」。然而事情過後,東柏林的東德領導人依然不敢完全封鎖國境,而蘇聯更是毫無反應,東方集團的統治就此打破。
1989年夏天過後,到11月初,大批難民借道捷克斯洛伐克或是德國駐捷克大使館來到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由於與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主義政府達成了長期的協議,允許民眾自由穿越邊境,德國最初容忍移民的存在。然而,移民運動的規模迅速增長,為兩國帶來麻煩。另外,東德正身陷外債危機,埃貢·克倫茨派亞歷山大·沙爾克-戈洛德科夫斯基去西方請求短期短款來償還利息,但無疾而終。
東德政局變化
1989年10月18日,長期執政的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里希·昂納克下台,為克倫茨的執政讓路。昂納克一直患有重病,希望取代他的人士最初希望等待「生物上的解決方案」,但到10月就已經承認政治和經濟情勢不容樂觀。昂納克支持克倫茨的選擇,在辭職演說中正式提名克倫茨[1],由人民議會正式選舉他。儘管克倫茨在第一份公開演講中承諾改革[2],東德人民依舊認為他會遵循前任的政策,因此繼續要求他下台的抗議活動,反對浪潮仍未平息。
11月1日,克倫茨授權重新開放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邊境,該處邊境之前因封堵大批逃往西德的民眾而關閉[3]。11月4日,亞歷山大廣場示威爆發。
11月6日,內政部發布新旅行規定草案,對昂納克時代的法律做了表面的修改,使得審批流程不透明,維持外幣獲取方面的不確定性。草案徹底激怒普通民眾,西柏林市長瓦爾特·莫波爾抨擊草案「完全是垃圾」。數百名難民聚集在布拉格西德大使館門前的台階上,捷克斯洛伐克當局非常不滿,揚言徹底關閉與東德的邊境。
11月7日,克倫茨批准維利·斯多夫及三分之一的政治局成員辭職,然而也被中央委員會一致連選為秘書長。
東德新移民政策
10月19日,克倫茨安排格哈德·勞特準備新的旅行政策[4]。
11月7日在政治局會議上,委員決定立即實施旅行規定草案中的部分內容,解決永久移民問題。最初,政治局計劃在希恩丁附近設立專門應付此次移民的特殊過境站。然而負責擬定新條文的內政及斯塔西官僚認為新條文根本不可行,便編寫了針對移民及臨時旅行的新條文。條文規定,東德公民可在未滿足先決條件的情況下申請出境許可。為了解決所產生的複雜問題,由克倫茨領導的政治局於11月9日決定允許難民直接透過東德和西德之間的交叉點離開,其中包括東西柏林。當天晚些時候,部長級政府修改該提議,使將私人往返旅行納入條文。新規定將於第二天生效[5]。
後續
慶祝活動與周年紀念
1989年11月21日,克羅斯比、史提爾斯、納許與尼爾·楊在勃蘭登堡門前演唱格雷厄姆·納許1986年獨唱專輯《Innocent Eyes (Graham Nash album)》歌曲《Chippin' Away》[6]。
1989年12月25日,倫納德·伯恩斯坦在柏林舉行音樂會,慶祝圍牆倒塌,表演曲目包括路德維希·范·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歡樂頌》),其中倫納德在演唱時將歌詞「歡樂」改成「自由」。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寫詞時可能用了「自由」,但後來出於擔心改成了「歡樂」。音樂會上的管轄樂團及合唱團由東西德、英國、法國、蘇聯和美國人組成[7]。1989年除夕夜,大衛·赫索霍夫站在被拆除的圍牆頂,表演歌曲《Looking for Freedom (song)》。1990年7月21日,羅傑·沃特斯在波茨坦廣場正北方柏林牆音樂會平克·弗洛伊德專輯《迷牆》的曲目,當晚的參演嘉賓包括邦喬飛、蠍子樂隊、布萊恩·亞當斯、西尼德·奧康娜、辛蒂·羅波、托馬斯·杜比、瓊尼·米歇爾、瑪麗安·菲斯富、萊文·赫爾姆、里克·丹科和范·莫里森[8]、
多年來,德國歷史中的11月9日是否應設為德國國慶節的問題一直引起討論[9],這種爭議通常由前東德的反對派政治人物發起,包括維爾納·舒爾茨[10]。11月9日除了是東德和平演變的情感最高點外,還是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德國首個共和體制魏瑪共和國宣告成立的日子。然而,11月9日也是1848年奧地利帝國革命後羅伯特·布魯姆被處決、1923年啤酒館政變、1938年反猶騷亂「水晶之夜」的日子。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率先批評了這種歡快感,指「他們忘記11月9日已經載入史冊了——51年前的當天是水晶之夜」[11]。最終,德國完成統一的10月3日被定為德國統一日。
參考文獻
- ↑ Resignation Speech. Honecker. [2019-07-06].
- ↑ Günter Schabowski: Honeckers Absetzung. zeitzeugenportal. [2019-07-06].
- ↑ Communism – East Germany. BBC News. [201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Locke, Stefan. Mauerfall am 9. November 1989: "Und im Übrigen: Die Grenze ist auf". Faz.net.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通過www.faz.net.
- ↑ Schäfer, Hermann. Deutsche Geschichte in 100 Objekten. München, Berlin, Zürich: Piper. 2015: 570. ISBN 978-3-492057028.
- ↑ Crosby, Stills and Nash Sound a Positive Note at Berlin Wall. Los Angeles Times. 1989-11-21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Naxos. Ode To Freedom –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NTSC). Naxos.com Classical Music Catalogue. 2006 [2006-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22). This is the publisher's catalogue entry for a DVD of Bernstein's Christmas 1989 "Ode to Freedom" concert.
- ↑ DeRiso, Nick. Roger Waters Reclaimed a Legacy With 'The Wall: Live in Berlin'. Ultimate Classic Rock. [201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英語).
- ↑ Kellerhof, Sven Felix; Posener, Alan. Soll der 9. November Nationalfeiertag werden?. Die Welt Online. 2007 [2009-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5).
- ↑ Aberger, Jörg. Debatte: Thierse fordert neuen Nationalfeiertag. Der Spiegel. 2004-09-07 [2009-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 ↑ Wiesel, Elie. Op-Ed in response to the fall of the wall. New York Times. 198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