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柯灵 |
柯灵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生于广州。
1932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第二届民进中央理事,民进中央常委 ,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人物生平
柯灵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即辍学。[1]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到小学当老师。
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
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浔阳当小学校长。曾在《越铎日报》发表散文,后向上海《儿童世界》等杂志投稿,被誉为少年才子。
民国二十年(1931年)来到上海,先后在明星、联华影片公司任厂务秘书、宣传主任,金星影片公司编剧部主任,文化影片公司编剧,主编《明星半月刊》,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杂文。抗战爆发后,任《救亡日报》编委,主编《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民族呼声》等刊物,刊载了史沫特莱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军在前进》,杂文《暴力的背后》,宣传抗战,《世纪风》鲜明的政治立场,使之成为孤岛上海一座文学堡垒,团结了进步作家,受到日伪的胁迫,因此于1939年5月被迫停刊。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柯灵编辑《万象》,至1945年6月停刊(本年仅出这一期),前后共43期,另有号外一期,几乎贯穿了上海沦陷的整个时期。均为25开本,每期约240页。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及1945年夏,柯灵两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经营救脱险,撤到后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 1949年4月到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54年起,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常务委员。
文革后,柯灵继续从事政协工作。
2000年6月19日,柯灵病逝于上海。
人物轶事
柯灵登报找寻皮包
柯灵曾回忆说:"我对文艺有兴趣,联系文艺界的作者也多,在别人看来,我应该编文艺副刊的,可是我却编了群众性的副刊《读者的话》,而且留有最深厚感情的,也是《读者的话》。"
《读者的话》是《文汇报》的副刊之一,创刊于1946年元旦,直到1947年5月24日报馆被封,几乎天天和读者见面。"这里范围虽小,可是园地公开。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市井琐屑,乃至个人的切身痛痒,有意见不妨贡献,有问题不妨讨论,有义愤不妨控诉,有愁苦冤屈或什么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也不妨表而出之,或者大家可以想想办法。人类有互助的天责,我们大可在此携手,推诚相见。"
好玩的是,1946年12月14日这一天的《读者的话》刊有柯灵的《找寻皮包》:"鄙人于本月九日晚七时许,在杜美路一三轮车上遗失公文包一只,里面大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个人文稿与信札,且毫不值钱。惟其中有征集陶行知先生纪念教育基金捐簿一册,因忙于生活,未逞征募,不幸一并遗失。""据当时情形判断,这皮包当为三轮车夫所得,敬在此请求:将捐簿及文稿信札赐还,这些东西,别人得之无用,在我个人却不无关系。我想如果车夫朋友看到这个启事,必能帮忙。皮包可以奉送你,劳神并当酌量奉酬。来件请交圆明园路一四九号文汇报鄙人收,尾感。柯灵谨启"。
徐开垒和柯灵的交往
抗日战争爆发那一年,徐开垒背井离乡从宁波来到上海。第二年,只有十六岁的他怀揣着文学梦想向《文汇报》柯灵主编的"世纪风"副刊投稿,后有幸与前辈柯灵相识,在柯灵的提携下开始了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从此,两人谊同师徒,相知相交一辈子。
1977年8月14日,历经劫难的柯灵经徐开垒编发,在《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了散文《跃马扬戈的年代》,从此在文坛上发出控诉"文革"、张扬人性的声音。此时,徐开垒执掌"笔会"编辑,积极推动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发表作品,如巴金的《一封信》等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柯灵发表这篇文章时,他的组织关系还未恢复。尽管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柯灵为发表文章与徐开垒通信频繁,互相之间称谓各异。有两次徐开垒就对他的称谓表示"不满"柯灵完全当得起徐开垒的尊敬。上世纪的孤岛时期,还在读大学的徐开垒已经在柯灵主编的《万象》杂志帮忙做编务工作。抗战胜利后,柯灵又带着徐开垒采访从重庆归来的文化界人士。
柯灵在那篇不长的序言中叙述了两人的关系:"我和开垒,作为文字之交,也已有四十年之久,起先是我编刊物,他写稿;后来是他编刊物,我投稿。在崎岖多变的世路中,细水长流四十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了。"他非常精到地概括了徐开垒的"文品与人品",对徐开垒的散文风格有一句经典的形容词:"村姑式的妩媚"。后人评价徐开垒的散文创作,常常引用到柯灵先生的精辟 阐释。
数十年来风云变幻,世道沧桑,徐开垒始终追随着柯灵先生,从青春年少到白发如雪。"文革"中,徐开垒因为不配合外调人员来调查柯灵材料受到呵斥,被株连赶出报社到上港三区去劳动。
折叠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