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柳传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柳传志



图片来源搜狐
出生 1944年4月29日
中华民国江苏省镇江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母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组织 联想集团
知名于 联想集团创始人
头衔 联想集团董事局名誉主席
继任 杨元庆
政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 龚国兴
儿女 柳林(子)
柳青(女)
父母 柳谷书

柳传志(1944年4月29日),生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中国著名企业家联想集团创始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柳传志创办联想集团之后,曾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11年11月2日卸任,现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联想集团高级顾问。

经历

1955至1961年,在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原育英学校)学习。

1961至196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

1967-8至1968-11国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实习研究员。

1968-11至1970-4湖南西湖解放农场、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 柳传志后来说,当年的繁重劳动是“痛苦不堪的事情”。

1970-4至1983-10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3-10至1984-11中科院人事局领导干部处,干部。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

1980年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就在这时候,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

1984年,柳传志在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的支援下创办北京电脑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

1986年,柳传志任北京联想总经理,1989年升为总裁。

1987年,柳传志学会了做贸易,联想代理的ASTPC,一个月能销好几百台, 柳传志辞去联想控股总裁职务 朱立南接任 。

1988年,柳传志和几个人来到香港,手里只攥了30万港币,他们到香港也只能和在国内一样先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1988年成立香港联想,柳传志成为香港联想主席。

1990年左右是联想高速发展的时期,柳传志除了搞好公司内部管理之外,他还要费尽心思为联想找到更多的资金,财务成本非常重,联想20万元起家以后,完全是靠利润来滚动发展,发展很困难。

1994年,成立微机事业部,全力支持29岁的杨元庆执掌联想PC。

1996年以后,由于业务做得好,不断地配股融资,使企业拿到更多资金,大大地降低了财务成本。1996年3月15日,联想率先发动了PC价格战,战胜了所有竞争对手,获得了中国PC冠军并一直保持。

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先生出任联想集团主席。

2000年,联想集团分拆出神州数码。并分拆联想集团,将两大块业务分别交给两个年轻人,再到联想控股的多元化发展,让杨元庆、郭为、朱立南、赵令欢等人各自成为几大业务的掌门人。

2001年,神州数码上市,先后设立联想投资和融科智地。

2002年,柳传志任联想控股公司总裁。

2003年,设立弘毅投资。

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柳传志辞去联想集团董事长职务。

2009年9月,柳传志重新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职务。

2011年11月2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卸任董事会主席,担任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

2012年6月18日,联想控股宣布:柳传志辞去联想控股总裁职务,经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提名,董事会一致通过,任命公司原常务副总裁、执行委员会成员朱立南为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席。

2013年10月,全国工商联60华诞之际,《中国工商》杂志、华商韬略编辑委员会、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联合发起《民营力量璀璨中国梦想——100位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荣誉表彰报导活动,彰显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的民族成就与国家贡献,柳传志获“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荣誉肯定。

年近古稀的柳传志,他还有最后一场战役要打赢:推动联想控股整体上市。

2015年12月16日,出席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担任嘉宾。

2024年4月,柳传志隐退五年后首次在官媒发声,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4-08-29 10:48 广东

2020年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隐退,被一些网友他质疑存在“窃取国资”、其技术护城河薄弱等问题,使他从“中国企业教父”的神坛跌落。

这些年几乎没有他的消息,大家都以为他熄火了,不料五年后,他又露面了,且在官媒发声,这意味着什么呢?

1.隐退五年

柳传志,上海人,1944年出生,是中国商界的代表性人物与象征,曾被称为“中国企业教父”。

在他的带领下,联想从一家小型企业逐步发展为享誉全球的科技领军者。

然而,自2020年起,柳传志选择淡出公众视野,联想的前景似乎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隐退期间,联想遭遇了强大的yu论挑战,特别是网络大V司马南的质疑声不断,然而,尽管如此,联想的业绩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如今,柳传志罕见露面,并在官方重要场合发声,这不仅预示着他的回归,也释放了国家重新”关注”联想的重要信号。

2020年1月14日,柳传志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在联想集团的年会上为员工送上祝福。

之后的五年,他几乎完全淡出了公众视野,不再出席商业活动,也未再公开发声。

联想这艘大船在他的继任者宁旻和杨元庆的领导下继续航行,但期间也经历了不少风波和挑战。

网络大V司马南在柳传志隐退期间,频繁对联想发起质疑,指控其“窃取国有资产”和高管工资过高等问题。

这些指责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使得联想一度成为yu论焦点。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质疑并未对联想的业绩造成实际影响。

2021年,联想的营收同比增长18%,PC业务依然稳居全球市场的第一位。

柳传志虽隐身幕后,但联想仍稳步发展。

更引人注目的是,尽管司马南等人对联想的质疑不断,但国家似乎没有对联想做什么。

这表明,Yu论的喧嚣并未影响联想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这段时期里,联想保持着相对的低调,但却未曾脱离过中国经济的核心轨道。

2.柳传志重现

时隔五年,柳传志的再次露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今年4月,柳传志以视频形式在港专公司40周年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演讲被《中国贸易报》全文刊登,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

要知道,《中国贸易报》是国家直管的官方媒体,能够获得如此高规格的报道,意味着柳传志的这次发声绝非寻常事件。

柳传志的发言围绕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巨大变化展开,尤其强调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国家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同时,他对其父亲柳谷书在港专公司创立中的功绩进行了高度肯定,表明了对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重视和传承。

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柳传志通过视频露面的背后,释放了国家重新关注联想的重要信号。

这不仅是对柳传志本人商业影响力的肯定,更是对联想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再次予以确认。

五年隐退后的首次露面,柳传志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背后隐藏的意义更加深远。

3.两大信号

柳传志的露面和发声表明国家重新关注联想的背后有两大重要信号,这不仅关系到联想的未来,也关乎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

信号一: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态度转变

近年来,中国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柳传志的重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在过去几年里,许多民营企业家选择低调行事,避免引起过多关注。

然而,随着国家进入经济转型期,民营企业再次被推上了前台。

柳传志此次在《中国贸易报》上的露面,意味着国家对联想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的重新重视。

尽管联想曾因技术护城河薄弱遭受质疑,但国家显然对其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持肯定态度。

这种信号传递出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新期望,即希望这些企业能够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这对联想而言,无疑是一个机遇。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联想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塑造自身形象,强化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信号二:经济转型带来的技术机遇 柳传志的再次出现不仅仅是个人的回归,更是联想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的一次新的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中国加速推进技术自主创新,尤其是在芯片、人工智能和5G领域的布局上,国家对高科技企业寄予厚望。

联想作为一家全球科技公司,如果能够抓住这一轮技术浪潮,将有机会实现更大突破。 过去,联想因选择业务方向失误,一度被华为超越。

然而,如今柳传志的重现,预示着联想可能会重新调整其发展策略,特别是在技术研发领域发力。

国家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为联想提供了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联想能够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构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它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转型机会。

3.联想的未来

柳传志的重现,不仅标志着他个人在中国商业领域的重要性未减,也预示着联想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正如柳传志曾言,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经济飞跃的关键,今天的联想若能顺应国家政策,抓住经济转型期的技术机遇,未来的发展潜力将不可估量。

联想的未来不再仅仅局限于PC业务,而是更需要在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通过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构建自己的创新体系,联想有机会重新站在全球科技企业的巅峰。

柳传志的回归虽然令人惊讶,但背后却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国家再次关注民营企业并对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如今,联想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节点,能否抓住机会实现突破,将决定其未来能否在全球市场取得更大成功。

过去,柳传志带领联想从零走向国际舞台,这一次,他和联想能否再次迎接挑战、再创辉煌,值得期待。[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