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木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樺木皮 | |
---|---|
圖片來源 |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1304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樺木皮 漢語拼音:Huà Mù Pí |
樺木皮,中藥名。為樺木科植物白樺BetulaplatyphyllaSuk.的樹皮。具有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解毒之功效。用於咽痛喉痹,咳嗽氣喘,黃疸,腹瀉,痢疾,淋證,小便不利,乳癰,瘡毒,痒疹[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樺木皮
拼音名:Huà Mù Pí
別名:樺皮、白樺皮、樺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tula platyphylla Suk.
出處
出自《開寶本草》。《綱目》:樺木,生遼東及臨洮、河川、西北諸地。其木色黃,有小斑點紅色,能收肥膩,其皮厚而輕虛軟柔。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樺木科植物白樺的樹皮。
採收和儲藏
春、夏、秋季均可剝取樹皮,以春、秋季采者為佳,節碎,曬乾。
原形態
喬木,高達25m。樹皮白色,剝裂;枝條暗灰色或暗褐色,無毛;小枝暗灰色,嫩枝紅褐色,光滑無毛。葉柄細瘦,長1-2.5cm;葉片卵形三角形、三角形、菱狀三角形或卵狀菱形,長3-9cm,寬2-7.5cm,先端漸尖,有時呈短尾尖,基部截形至楔形,有時微心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重齒,上面疏生毛和腺點,下面無氣毛,密生腺點,側脈5-7對。果序單生,圓柱形或長圓柱形,下垂,長2-5cm;序梗細,長1-2.5cm,密生短柔毛,有時有腺點;果苞長5-7mm,外面密生短柔毛,中裂片三角卵形,頂端漸尖或鈍,側裂片卵形或近圓形。小堅果狹長圓形或卵形,長1.5-3mm,寬1-1.5mm,膜質翅較果長1/3,與果近等寬。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4100m的山地林中,是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常見樹種,常成群落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江蘇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鑑別
呈大張的反捲筒狀,捲筒的外表面(即皮的內表面)淡黃棕色,有深色橫條紋。捲筒的內表面(即皮的外表面)灰白色而微帶紅,上有疙瘩樣的枝痕,黑棕色。質柔韌,折斷略平坦,可成層的片狀剝落。氣微弱而香;味苦。
化學成分
白樺含樺葉烯四醇(betulafolieneteraol),樺葉烯四醇(betulafolienetetraol)A ,樺葉烯五醇(betulafolienpen-taol)。
垂枝樺含花白甙類(leucoanthocyanins),戊聚糖,萜類及甾醇的脂肪酸酯,0.05%黃酮醇類(flavonol)及4.6%兒茶酚(catechol)。
藥理作用
- 1.止咳、祛痰與平喘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白樺樹皮的水、甲醇、乙醚及酸性乙醇的提取物以及乙醚析出物,都有一定的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其中以水和甲醇的提取物以及乙醚析出物效果較好。小鼠腹腔注射樺樹皮的水提取物、乙醇處理的水提取物、甲醇提取物以及酸性乙醇提取物都有明顯的祛痰作用,也是水和甲醇的提取物效果較好,乙醚提取物無效(酚紅法)。豚鼠腹腔注射乙醇處理的白樺樹皮水提取物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組織胺噴霧引喘法)。
- 2.抗菌作用: 白樺樹皮煎劑在試管內對肺炎雙球菌、卡他奈瑟氏菌及甲型鏈球菌的某些菌株有抑制作用。樺木屬植物的樹皮,在發生腐脫的部位中,含某種成分,對大鼠移植的肉瘤-45有一定作用,治療組的動物經治療後體重增加,其作用方式與溶肉瘤素有所不同,二者合併應用,可能收到更好效果。
毒性
白樺樹皮水煎濃縮液經乙醇處理,再加濃氨水沉澱後之濾液,回收乙醇加水溶解的部分,給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92.92g生藥/kg。
性味
苦;性平
歸經
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解毒。主咽痛喉痹;咳嗽氣喘;黃疸;腹瀉;痢疾;淋證;小便不利;乳癰;瘡毒;痒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或煅存研末調撒。
注意
《本草經疏》:脾胃弱,易於作泄者忌之。
複方
- ①治五疸發黃:樺木皮、鈴兒茵陳各等分。煎湯作茶飲。(《林氏家抄方》)
- ②治痢疾:樺樹皮煅炭,研成細末。每次一錢,糖為引,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 ③治小便熱短:樺皮濃煮汁飲。(《瀕湖集簡方》)
- ④治乳癰疽初發,腫痛結硬欲破膿:北來真樺皮,無灰酒服方寸匕,就之臥。(《靈苑方》)
- ⑤治吹乳:樺皮手掌大一方,皂角子七個。上二味燒成灰,好酒空心調服。(《普濟方》樺皮散)
- ⑥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搔之成瘡,又治面上風刺及婦人粉刺:杏仁(去皮、尖,用水一碗,於銀銚子內熬,候水減一半已來,取出,放令干)、荊芥穗各二兩,枳殼(去瓤,用炭火燒存性,取出,於濕紙上令冷)、樺皮(燒成灰)各四兩,甘草(炙)半兩。上藥除杏仁外,余藥都搗羅為末,卻將杏仁別研令極細,次用諸藥末旋旋入研令勻。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日進三服;瘡疥甚者,每日頻服。(《局方》樺皮散)
- ⑦治湯火傷:樺樹皮煅炭研末,外敷。(《吉林中草藥》)
各家論述
- 1.《本草經疏》:樺木皮,五疸皆濕熱蘊於陽明所致,苦平能除濕熱,故主諸疸也。藏器以之治傷寒時行熱毒瘡,宗奭以之治肺風毒,皆取其苦涼能散風邪熱毒之義耳。
- 2.《本草匯言》:樺木皮,苦寒善降,能散鬱熱風毒;輕浮柔軟,能消乳毒癰瘍。但寒淡清脆之物,如脾胃冷弱,易於作泄者,勿多服久服。
- 3.《本經逢原》:樺皮,治濕熱癘風癰毒,取其能辟惡氣,殺蟲NI也。《開寶》治諸黃疸,濃煮汁飲之,以其能利小便也。
- 4.《傷寒身驗方》:濃煮汁冷飲,主傷寒時行熱毒瘡(豌豆瘡)。
- 5.《開寶本草》:濃煮汁飲之,主諸黃疸。
- 6.《本草衍義》:燒為黑灰,合他藥,治肺風毒。
- 7.《綱目》:治乳癰。
- 8.《吉林中草藥》:解毒。治癰瘡腫毒,痢疾。
臨床應用
- 1.治療多種炎症:取樺樹皮7兩,剝去上層白皮,切碎,用10倍量水煎煮2小時;按此共煎兩次,濾液合併濃縮至800ml,加入蔗糖3兩攪拌,再加水煎至1000ml,過濾備用。每次50-100ml,日服2次。治療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肺炎、腎炎、牙周炎、外傷感染、尿路感染、癤腫及腹瀉等共247例,均有效果,其中對乳腺炎療效較顯着。
- 2.治療慢性氣管炎:樺樹皮50g,製成煎劑、糖漿劑或沖劑,每日3次分服;或用50%針劑,每日1次2ml,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均以10天為一療程,連續2個療程。在不同季節先後觀察1001例,有效率在80%左右。樺樹皮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及消炎的作用,以祛痰、鎮咳效果最好,平喘次之。療效不受年齡、病程的影響,口服與注射效果相同。用藥量如超過50g,或延長療程,療效並無明顯提高。同時發現樺樹皮尚有利尿、消腫、鎮靜等作用。對合併肺心病的數例患者,服用本藥後尿量增加,浮腫消退;數例伴有高血壓的患者,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多數患者反映,服藥後食慾增加。用藥期間有輕微口乾、胃難受、噁心等現象,但未發現嚴重過敏或毒性反應。[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