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袁昂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梁書·袁昂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袁昂,陳郡陽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號慟嘔血,絕而復甦,更制服,廬於墓次。昂後與從兄彖同見從叔司徒粲,粲謂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齊初,起家王儉鎮軍府功曹史。儉時為京尹,儉於後堂獨引見昂,謂昂曰:「卿必居此。」累遷秘書丞,黃門侍郎。丁內憂去職。服未除而從兄彖卒。昂幼孤,為彖所養,乃制期服。人有怪而問之者,昂致書以喻之曰:「爾來三十餘年,從兄憐愛之至,無異於已。此恩此愛,畢壤不追。」服闋,除右軍邵陵王長史。永元末,義師至京師,州牧郡守皆望風降款,昂獨拒境不受命。
高祖手書喻曰根本既傾枝葉安附豈若翻然改圖自招多福進則遠害全身退則長守祿位若同惡不悛大軍一臨誅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祿,而頓忘一旦。非惟物議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後建康城平,昂束身詣闕,高祖宥之不問也。天監二年,以為後軍臨川王 參軍事。昂奉啟謝曰:「臣東國賤人,學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實大,敢乞辭之。」不許。六年,征為吏部尚書,累表陳讓,徒為左民尚書,兼右僕射。十四年,馬仙琕破魏軍於朐山,詔權假昂節,往勞軍。普通三年,為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給鼓吹,給親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祿大夫,增親信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時年八十。初,昂臨終遺疏,不受贈諡,並敕諸子不得立志銘。復曰:「吾釋 褐從仕,不期富貴,幸遇殊恩,遂得全門戶。以此闔棺,無慚鄉里。」詔諡曰穆正公。
譯文
袁昂,陳郡陽夏人。他十五歲時,父親袁抃去世。袁昂悲號慟哭甚至哭到吐血,昏過去又甦醒過來,換上喪服,在父親墓地旁邊建屋居住守喪。後來,他和堂兄袁彖一同拜見堂叔司徒袁粲,袁粲對袁彖說:「袁昂幼年喪父卻能表現得這樣,因此知道他以後會得到爵位名號是有原因的。」齊朝初年,起初做王儉鎮軍府功曹史。王儉當時任京尹,曾經在後堂單獨引見袁昂,對袁昂說:「你以後一定會位居於此。」多次升遷後任秘書丞,黃門侍郎。後來他遇到母親去世而離職。喪服未脫,堂兄袁彖去世。袁昂幼時父親離世,他被袁彖撫養長大,於是他為袁彖制期服服喪。有人覺得奇怪而問他,袁昂致信曉諭他說:「從父親去世以來三十多年了,從兄對我憐愛之極,無異於己出。此恩此愛,終身不忘。」服喪期滿,袁昂被任命為右軍邵陵王長史。永元末年,梁軍攻至京師,州牧郡守皆望風投降,獨有袁昂占據轄境拒不受命。
梁高祖親自寫信曉諭他說:「樹根己傾斜,枝葉還能依附哪裡?還不如迅速轉變改換圖謀,自招多福,進則遠離災害保全自身,退則長守高官厚祿。如果怙惡不悛,大軍到達,誅滅三族。」袁昂回信說:「拿別人的俸祿,卻在某一日忽然忘記這件事(而向敵人投降)。不僅眾人的議論都認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視這個做法。」之後建康城被平定,昂自縛其身到宮闕,高祖寬免他不再追問他的罪責了。天監二年,高祖任命袁昂為後軍臨川王參軍事。
袁昂敬奉書函謝絕說:「臣是東國低賤之人,學問和品行無可取的地方,您推恩及罪人,對於臣來說實在是巨大的恩澤,冒昧乞求辭謝。」高祖沒有同意。六年,高祖徵召他任吏部尚書,袁昂多次上表辭讓,被調任為左民尚書,兼右僕射。十四年,馬仙琕在朐山打敗魏軍,高祖下詔命袁昂暫代皇帝持節,前往犒勞軍隊。普通三年,袁昂為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賜給鼓吹的儀仗,並賜護衛三十人。五年,他進升為左光祿大夫,增護衛為八十人。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時年八十歲。當初,袁昂在臨終時上疏說,不願接受官職追贈和諡號,並告誡兒子們不得為他立墓志銘。又說:「我脫去布衣去做官,不期望能夠富貴,慶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澤,終於能夠保全了門戶。因此蓋棺,無愧於鄉人了。」朝廷給予諡號穆正公。[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