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书·谢举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书·谢举传出自《梁书》,此史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谢举,字言扬,中书令览之弟也。幼好学,能清言,与览齐名。举年十四,尝赠沈约五言诗,为约称赏。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深为昭明太子赏接。秘书监任昉出为新安郡,别举诗云:“讵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其属意如此。尝侍宴华林园,高祖访举于览,览对曰:“识艺过臣甚远,惟饮酒不及于臣。”高祖大悦。

天监十四年,出为豫章内史,为政和理,甚得民心。普通四年,入为左民尚书。其年迁掌吏部,寻以公事免。六年,领步兵校尉。俄徙为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清静,百姓化其德,境内肃然。罢郡还,吏民诣阙请立碑,诏许之。

举少博涉多通,尤长玄理及释氏义。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其盛如此。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广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荐之,以况重席焉。

大同三年,以疾陈解,徙为右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其年,出为吴郡太守。先是,何敬容居郡有美绩,世称为何吴郡。及举为政,声迹略相比。六年迁太子詹事。举父淪,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九年,迁尚书仆射。举虽居端揆,未尝肯预时务,多因疾陈解。敕辄赐假,并手敕处方,加给上药。其恩遇如此。其年,以本官参掌选事。太清二年,迁尚书令,侍中、将军如故。是岁,侯景寇京师,举卒于围内。诏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如故。文集乱中并亡逸。

译文

谢举字言扬。是中书令謝览的弟弟。幼年好学,有高雅的言论,与謝览齐名.謝举十四岁时,谢举十四岁的时候,曾经给沈约写过五言诗,被沈约称赞、赏识。谢举开始做官是秘书郎,后来调任太子舍人,深深被昭明太子赏识接纳。秘书监任昉出京做新安郡太守,临别给谢举写诗说:“如果想念老年人,便深记老夫的寄托。”他专注于谢举就像这样。谢举曾经陪高祖在华林园吃饭,高祖向谢览打听谢举的情况,谢览回答说:“谢举学识才艺超过我很远,只是喝酒比不上我。”高祖非常高兴。

天监十四年,谢举出任豫章郡内史,处理政事温和有条理,很得民心。普通四年,普通四年,谢举入朝任左民尚书。同年又调任吏部尚书,不久因公事被免职。普通六年,兼任步兵校尉,不久调任吏部尚书,出京做晋陵太守。在晋陵郡清廉安静,百姓被他的品德感化,管辖境内整顿有序。被罢郡守后回京的时候,当地官吏百姓到京城向朝廷请求,希望批准他们为谢举立碑来褒扬他。皇帝下令答应此事。

谢举年少时涉略广博大多精通,尤其擅长玄理及佛教教义。做晋陵郡太守的时候,常常和义僧轮流讲经,征士何胤从虎丘山前来听讲。那时盛况就像这样。先前,北渡人卢广精通儒术,他是国子监博士,给学生讲解儒术,仆射徐勉以下的人都来了。谢举开始坐着,多次指出卢广错误,言辞道理通达超俗,卢广深深叹服,于是将所执的 赠给他,还赐给他高贵的座席。

大同三年,因生病请求辞职,调职做了右光禄大夫,赏给亲近随从二十人。那年,出京做吴郡太守。先前,何敬容在吴郡有好的政绩,世人称他是何吴郡。等到谢举做吴郡太守,名声大略与他相当。大同六年调任太子詹事。謝举的父亲榭瀹,在北齐以此官而终,谢举多次上表乞求改任,皇上没有答应,(他)过了很久方才去任职.大同九年,调任尚书仆射,谢举虽居宰相位,不愿意参与时务,多次借有病请求解职,皇上赐给他假期,并亲笔开处方,赐給他(皇上用的)药。他竟收到皇帝如此的恩遇。这一年,谢举以部门的主管官员的身份参与掌管选官的事。太清二年,调任尚书令,侍中、将军照旧。这一年,候景侵犯京师,谢举死在围城内。皇帝下命令追封他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照旧。他的文集在战乱中一并去丢失了。[2]

作者简介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