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莊稼(葉青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梵高的莊稼》是中國當代作家葉青才的散文。
作品欣賞
梵高的莊稼
荷蘭繪畫大師文森特·梵高說過,當我畫一個在田間幹活的農民時,我希望人們感覺到農民就像莊稼那樣正向下融匯到土壤裡面,而土壤也正向上融匯到農民身上。他希望人們感覺到太陽正注入到農民、土地、莊稼、犁和馬的內部,恰如他們反過來又注入到太陽裡面一樣。
我們知道,梵高的繪畫最有名的是《向日葵》《農民》《加歇醫生肖像》等,這些畫作正如他的藝術創作實踐提供給人們的經驗,使人們感覺到太陽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旋轉着,發出強烈的光和熱,形成炫目的波紋。梵高在將麥田呈現於筆端時,希望人們感覺到麥粒內部的原子正朝着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開而努力。這些都一致性地表明,一個藝術家,他的使命就是儘可能地表現生命的交融及其內在的力量,藝術家們要為此殫精竭慮勞作終生。
我們還應該知道,只有當生命的熱情得以虔誠投入,藝術才有着恆星一般的璀璨的光芒。而這種投入,並不是一時的突發奇想或心血來潮,也不是盲目地熱衷藝術或唐突藝術。每當看到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時,泰戈爾就這樣想,如果自己能住在裡面,那該有多好哇。由此不難發現,真正懂得藝術的人,首先應該懂得什麼是「生命的交融及其內在的力量」。
梵高的童年是清苦甚至多難的。在做清道夫下班回家的時候,梵高看到老白馬拉着垃圾車,趕車的人們穿着又髒又破的衣服。他便給弟弟寫信說:「當我們目睹無法描寫,說也說不出的孤獨、貧窮和苦難的形象時,當我們目睹各種事物的結局或它們的極端情形時,我的心常常受到震動,它們是那樣地令人無法理解——然後,我們心裡想起了上帝。」
我有一次看見一個老農挑着一擔沉重的稻子,走過窄窄的田埂,雙腿顫顫地轉向田間小路,我盯着他的背影,好久不忍離開,不為別的,我的祖父就是這樣,把一生的履歷都寫在那窄窄的田埂上。他當然不會被藝術家所發現,但是他融入秋天的身影是如此的灼燙着我的眼睛,他的莊稼,應該就是梵高筆下的莊稼。
年輕的梵高想到了奮鬥,想到了堅韌,想到了對窮人的同情和憐憫,這與通常意義上的藝術無關,但是他筆下的藝術與這卻息息相關。莊稼、田疇、稗草、秋風,在梵高看來,都是藝術生命的細胞、毛孔或者汗腺。於是,在秋天,梵高收穫了經年的成果,也積貯了一生的財富。他曾經跟自己說過,在我的生活和繪畫中,我可以不要上帝,但是像我這樣的笨人,卻不能沒有比我偉大的某種東西,它就是我的生命——創造的力量。梵高認同藝術創造了勞動的形而上學,勞動創造了這個世界。在創造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上帝得到了溝通,就像在糧食的精華內部,動物(人)的形體與精神得到了交融。
梵高的莊稼用它生命的信息通知天地,進而蔓延而深入到人類思想和愛的根須之中。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對於藝術的追求,是從「感覺到世間萬物運動的普遍節奏」開始的,他體驗生活,追尋塵世之光,讓自己的思想在痛苦着的朝朝暮暮中遨遊,其實是靈魂在掙扎,同情心在不斷地受着拷問。我們口口聲聲說走近大師,實際上我們在大師的目光下只不過是一隻在空氣里沉浮的氣球,根本談不上什麼「融匯」或「投入」。於是,我選出一株梵高式的稻穗,在藝術的秋陽下,細細打量它,我發現——
在秋天/ 當一些頭顱/ 高高昂起/ 唯有你/ 向大地/ 俯首致意! [1]
作者簡介
葉青才,中國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