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虎斑捲瓣蘭(蘭科、石豆蘭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虎斑捲瓣蘭(蘭科、石豆蘭屬植物))
是蘭科石豆蘭屬植物。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花很小,暗紅色帶紫紅色的脈,側萼片長5-7毫米,其背面無乳突。
目錄
虎斑捲瓣蘭(學名:var. tigridum (Hance) Z. H. Tsi )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虎斑捲瓣蘭
- 拉丁學名:var. tigridum (Hance) Z. H. Tsi
- 亞 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 門:輪藻總門
- 門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 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綱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 綱:百合亞綱
- 超 目:天門冬超目
- 目 :天門冬目
- 科 :蘭科
- 屬 :石豆蘭屬
- 種 :虎斑捲瓣蘭
- 保護級別:列入CITES附錄Ⅱ
形態特徵
整體:與原變種(蘚葉捲瓣蘭)的區別在於花很小,暗紅色帶紫紅色的脈,側萼片長5-7毫米,其背面無乳突。 花期9月。
參看:蘚葉捲瓣蘭(原變種)
莖:具較纖細的根狀莖。假鱗莖彼此相距1~3cm,卵形或卵狀圓錐形,大小變化較大,頂生1枚葉。
葉:葉狹短圓形,通常先端微凹,基部具短柄。花葶發自假鱗莖的基部,長達14cm。
花:傘形花序具4~7朵花;花很小,黃色,常具暗紅色帶紫色的脈紋;中萼片卵狀矩圓形,全緣;側萼片披針形,長5~7mm,其背面無乳突,黃色;花瓣卵形,先端鈍,邊緣稍具緣毛。 [1]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500~1 700m的林中樹幹上。分布於廣東南部(羅浮山)、香港等地。在白沙、瓊中有見。
蘚葉捲瓣蘭(學名:Bulbophyllum retusiusculum Rchb. f.):
根狀莖匍匐,粗約2毫米。假鱗莖通常彼此相距1-3厘米,罕有近聚生的,卵狀圓錐形或狹卵形,頂生1枚葉,根出自生有假鱗莖的根狀莖節上。葉革質,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花葶出自生有假鱗莖的根狀莖節上,近直立,纖細,傘形花序具多數花;中萼片黃色帶紫紅色脈紋,長圓狀卵形或近長方形邊緣全緣或稍粗糙,具3條脈,背面中部以下有時疏生乳突;側萼片黃色,狹披針形或線形,花瓣黃色帶紫紅色的脈,近似中萼片,幾乎方形或卵形,邊緣全緣或稍較粗糙,具3條脈;唇瓣肉質,舌形。花期9-12月。
生於海拔500-2800米的山地林中樹幹上或林下岩石上。分布於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主要變種
蘚葉捲瓣蘭(原變種):Bulbophyllum retusiusculumvar. retusiusculum
生於海拔500-2800米的山地林中樹幹上或林下岩石上。產中國甘肅南部(文縣)、台灣(台北、烏來、嘉義、阿里山)、海南(白沙、瓊中)、湖南南部(江華)、四川中部(寶興)、雲南東南部和西北部(西疇、福貢、瀘水、貢山一帶)、西藏東南部和南部(察隅、波密、聶拉木、墨脫、定結、錯那)。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模式標本采自緬甸。
* 虎斑捲瓣蘭(變種):Bulbophyllum retusiusculum var. tigridum (Hance) Z. H. Tsi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花很小,暗紅色帶紫紅色的脈,側萼片長5-7毫米,其背面無乳突。花期9月。產於中國廣東南部(羅浮山)、香港。模式標本采自廣東。 [2]
植物文化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說。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着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莊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的完美聯繫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 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虎斑卷瓣兰(兰科、石豆兰属植物))的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