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橄榄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简介

橄榄枝是油橄榄的树枝,橄榄枝象征和平。圣经故事中曾用它作为大地复苏的标志,后来西方国家把它用作和平象征。《圣经·创世纪》记述:“此事发生在2月17日。这一天,巨大的深渊之源全部冲决,天窗大开,大雨40天40夜浇注到大地上。”诺亚和他的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40天以后,搁浅在高山上。为了探知大洪水是否退去,诺亚先是放出乌鸦,随后又两次放出鸽子,直到他第二次放出的鸽子衔回橄榄枝后,说明洪水已经退去。

起源

追根溯源,还要从《圣经》里那个“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说起。远古时的一天,上帝发觉除了诺亚一家之外,人类的道德意识越来越糟,几乎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于是,决定用洪水把除诺亚之外的人类全部吞没。上帝事先通知诺亚夫妇,准备好一只方形大木船,备足干粮和饮水,并将各种动物挑选一对载于船上。 接着洪水来了,世界上的生物都未能逃脱这场灾难,只有诺亚的方舟安全漂流。过了很久很久,洪水消退,远处出现了高山、岛屿、空地。诺亚夫妇十分高兴,首先将船上的一对鸽子放飞蓝天,给它们以自由。但过不久,鸽子又飞回来了,并衔着一根翠绿色的橄榄枝,这似乎是一个信息:大地恢复生机了,一切都和平了!此后,橄榄枝就成为“和平”的代名词了,鸽子也被人们称作“和平的使者”,并被人们称为“和平鸽”。 如今,在一些国家交往中,凡要表示友好愿望的,总有摇橄榄枝或放飞和平鸽的场面。联合国的征志也是一对橄榄枝托着地球的图案。

徽章

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它的徽章图案是用两根橄榄枝衬托着整个地球,意味着争取世界和平。 [1] 5年后,为纪念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西班牙大师毕加索特意挥毫,画了一只昂首展翅的鸽子,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称为“和平鸽”。 军队徽章 纵观全球,军事部队徽章使用橄榄枝的似乎只有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一例!这里橄榄枝象征着和平 。 事实上,各国军队徽章大多采用的是麦穗、松枝、橡叶和月桂等图案,其中月桂枝外形接近橄榄枝,象征着“胜利”,橡叶看上去就是菜叶,象征“勇敢”。 中国军衔图案 我军的星、杠表示军衔一般认为源于苏联,而苏联的这种做法又是源于沙皇俄国。我军55年军衔图案与当时苏军非常接近,88年军衔则是在此基础上略加变化。 不过经常被人忽略的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也是星、杠表示军衔,这一做法一般认为杂揉了苏俄与日本的风格。 至于橄榄枝,确切说是松枝,是我军在苏式军衔基础上的创新。 因为55年以至88年军衔,将军肩章除了星星,基本没有其他装饰,略显单调,所以后来加上了松枝图案,象征和平。

体育渊源

给体育竞技中的优胜者加冕某种树枝做成的冠,原本是一个源自古希腊的传统。据文献记载,在古希腊至少有五种系列的运动会。第一种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为纪念宙斯,在奥林匹亚举行,每4年一届,公元前776年那届首次有优胜者的名字留下。优胜者被授予野生橄榄枝冠,头上抹橄榄油。第二种是皮提亚(Pythian)运动会,为纪念太阳神阿波罗,在特尔斐举行,每4年一届,除了体育竞技外还有音乐比赛,优胜者被授予月桂枝冠。第三种是尼米(Nemean)运动会,每5年一届,优胜者被授予一顶欧芹冠。第四种是伊斯米亚(Isthmian)运动会,为纪念海神波赛冬,在科林斯举行,每两年一届,进行体育和音乐比赛,优胜者也被授予一顶欧芹冠(一说松枝冠)。第五种是赫拉运动会,为纪念天后赫拉,在奥林匹亚举行,每四年一届,参赛者必须是年青女性,优胜者被授予野生橄榄枝冠。据说赫拉运动会很可能比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古老。


荣誉圣冠

橄榄枝作为古代奥运会的精神,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象征, 寓意深刻, 影响久远。古希腊人认为,橄榄树是雅典保护神雅典娜带到人间的, 是神赐予人类和平与幸福的象征,因此用橄榄枝编织的橄榄冠是最神圣的奖品, 能获得它是最高的荣誉。据说,用于编织桂冠的橄榄枝必须得由一个双亲健在的12岁儿童, 用纯金刀子从神树上割下来, 然后精心编制。 送橄榄枝给冠军运动员,这是古代奥运会的形式,相当于现代的金牌,由于2004年奥运会回归故里,组委会意图再现古代奥运会的风采,所以决定给冠军送橄榄枝。 除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其他各届奥运会并未给冠军送过橄榄枝。 2004年奥运会回到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希腊雅典,1999年9月30日雅典奥组委公布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徽。会徽的主体是一个由橄榄枝缠绕而成的桂冠,形状为古雅典城形状。在古代奥运会中,桂冠代表冠军的荣耀。此外,橄榄树在雅典还被视为圣树。橄榄枝象征和平,组成的图案同时也象征生命圈、天空和大海。

名人名言

"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肯尼迪 1961年1月,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大选中获胜,登上了白宫宝座。肯尼迪上台之后就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还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等。 所谓“和平战略”,实质上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其矛头首先对准了社会主义国家。肯尼迪及其谋士们总结了过去对社会主义国家搞“遏制”“围堵”无助于“和平演变”的教训之后,强调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口号下,通过援助、贸易、旅行、科技与文化交流,设法削弱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俄国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依附状态,从出现在铁幕上的任何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把共产党世界带进我们所寻求的多样化的自由世界中来”。这一“和平战略”也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主张以“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攀亲戚”运动,派遣“和平队”等等,争取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把它们纳入美国战略轨道。为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进美国的全球扩张,肯尼迪提出了“灵活反应战略”,即既准备打有限核战争和核大战,也准备打常规战争与特种战争。 "我是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掉下。"--阿拉法特 1974年11月13日,阿拉法特在联合国大会首次发表的讲演中曾说过:“我是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掉下。”然而,他举起的橄榄枝并没有被他的敌人,甚至是他的阿拉伯朋友所接受。 1988年,阿拉法特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承认包括以色列在内的所有国家在中东地区的生存权利。直到1990年,阿拉法特顶住内外压力,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巴以从此步入了“土地换和平”、政治解决巴以问题的轨道。橄榄枝才第一次胜过了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