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曲五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欸乃曲五首》是一首古詩,詩歌被譽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和最高體現,同時詩歌也是時代、歷史文化沉澱的結果。中西方詩歌迥然不同,分別體現了中西方的文化、藝術、美學、文論的綜合成就。
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
“ |
偶存名跡在人間,順俗與時未安閒。 來謁大官兼問政,扁舟卻入九疑山。 湘江二月春水平,滿月和風宜夜行。 唱橈欲過平陽戍,守吏相呼問姓名。 千里楓林煙雨深,無朝無暮有猿吟。 停橈靜聽曲中意,好是雲山韶濩音。 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 溪口石顛堪自逸,誰能相伴作漁翁。 下瀧船似入深淵,上瀧船似欲升天。 瀧南始到九疑郡,應絕高人乘興船。 |
” |
— [唐代]元結 |
詩歌主題
詩歌通常以情感取勝,主題是詩歌的核心,以歌頌的主題為輔,詩歌通常以愛情、自由、死亡和志向等等為主題。一切情感的展開和運動都要時不時地圍繞着它,就像太陽系行星必須圍繞着太陽的運動一般。
很難想象一首詩歌沒有主題[1],但主題僅僅是詩歌的第一動力,詩歌的主題好似骨架,詩歌的情感則是靈魂。那麼現在問題的核心是情感如何表達才能為人所理解?對情感而言所謂的「理解」就是讓他人體驗到藝術家所體驗過的某種或某一系列的情感。
詩歌的本質或者說藝術的本質就是:藝術家以某種材料為載體並運用這些材料最大限度地把自身體驗過的情感、哲學思想等等全面、客觀地表達出來,並能讓他人能同樣限度地理解和感受到它。那麼要如何表達呢?於是我們就必須研究和熟習從古到今、古今中外那些最偉大詩人的表達手法。只有向這些偉大的詩人學習,我們才能把人類的整體文明推得更向前去,我們才不至於犯一些低水平的、重複性的錯誤。荀子說得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偉大的集科學和哲學於一身的牛頓說過同樣喻意的話,「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
參考文獻
- ↑ 談古詩的主題和題材,搜狐,2018-12-20
- ↑ 讀書,只為尋找「巨人的肩膀」,能極目遠眺,有詩和遠方,搜狐,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