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歇马桥下走一走(魏福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歇马桥下走一走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歇马桥下走一走》中国当代作家魏福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歇马桥下走一走

去歇马桥,是个意外。原本说好垂钓休闲,上了车方知,天热,鱼儿难钓,改道古村落转转。正合心意。哪个古村落?没问,车上坐着便是。我们一众朋友,隔上一段时间会找一乡野之地放飞,无拘无束。

一路顺畅,不多一会儿到了,原来是昆山歇马桥。下了车,一阵热浪袭来,没想到昨晚一场暴雨,气温一点也没降下来(后来听说这天的气温高达39摄氏度)。

昆山去过无数次,歇马桥是第一次听说,边走边上网,《淞南志·乡镇篇》有专条:镇在邑东南隅,壤接青浦县界,有桥驾石浦(江)。相传建自宋季……环桥居民稠密,土沃而饶,俗尚俭啬,勤耕力作,产布特佳。

歇马桥为一村镇,或者说村落,早已遐迩闻名,孤陋寡闻了。

小村树木葳蕤,小桥流水,清静平和,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水乡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村落中心区域不大,一个小时左右可以走上一圈。一处处小景风情别具,“一尺花园”“半山诗雨”“临风听蝉”,一家家店名,也是这般诗情画意,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那家泥巴咖啡,应该去坐上一会儿的,喝喝咖啡玩玩陶,满满的童年回忆。还有河畔咖啡,面河而坐,品着咖啡,看着缓缓流淌的小河,心慢慢安静下来,浮躁依稀随着河水悄悄流走。歇马桥咖啡馆和茶馆多,宛然“水街相依、窄巷深弄”的江南鱼米之乡“新风尚”。

太阳愈发火辣,可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心情,青砖铺就的小路,恬静安宁的街巷,泥土芬芳的田野,新鲜新奇,久违的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歇马桥有两座桥,一为定胜桥,俗名北石桥。相传宋金交战,金兵十万,韩世忠仅率兵八千,以一当十无所惧,最终杀得金兵败了阵,韩世忠得胜班师回朝,百姓在此迎候,为三军将士赠送定胜糕,这座桥后改名为定胜桥。另一为众善桥,古称葛家巷桥,重建于清康熙丙成岁仲冬,即1706年农历十一月,重修于乾隆年间,是连接市河两岸的主要桥梁,由歇马桥百姓募资建造。此桥集聚了众人的善心,因而得名“众善桥”。

我由众善桥来到对岸,一条狭窄的老街出现在面前。老街宁静,青石板小路历经沧桑,间或有碎石铺筑的弹街路,静静地等候着游人的到来……老街两旁有对印茶局、一时汉服、三分木、理发店等,老街上还有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迹陈列馆和周达明烈士纪念馆。我走了进去。

1939年6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进苏南,7月初在千灯歇马桥地区同昆山、青浦抗日游击队胜利会师,建立了新四军淞沪(千灯)昆南抗日游击区,成立了区抗日民主政府,当时,淞沪纵队参谋长周达明率领的昆青(昆山和青浦)支队前线指挥部就设在歇马桥地区……

石板街上有个老茶馆,几位阿婆围坐桌旁拉家常,一位阿婆看着我们,说可以进来坐坐,不收钱的。朴实,温厚。据说村民们喜欢来这个老茶馆喝茶听戏,村里还将“村民议事”放到茶馆,“有事就上茶馆说。”

老街厚重,民风淳朴。午饭时欲找一家当地风味的饭店,村头那家只做奥灶面等简餐的阿婆给我们比划了许久——向南再向东,还是向北再向东,听得云里雾里,阿婆笑着站起身:我带你们去!正午时分,骄阳似火,阿婆带着我们左转右拐,直到走进这家田园饭店。

对了,歇马桥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练兵歇马而得名,村里至今保留着5000多平方米明清建筑,500米的古石板路,还有韩世忠纪念馆……不过哪座桥是歇马桥呢?在石浦地区流传一种说法:南宋时宋、金交兵,金将完颜兀术带兵进至一座桥,立马桥上观察地形,后人遂把这座桥称做歇马桥。另有一种说法:南宋名将韩世忠曾带兵在此休整,为了方便石浦江两边往来,在江上筑了一座桥,时人把此桥叫做歇马桥。这是“有桥驾石浦(江)”的歇马桥吗?在哪里呢?显然不是定胜桥,也不是众善桥。

问过一在田里摘豇豆的村民,说这里就是歇马桥,有点答非所问,却也正确无误。对的,这里就是歇马桥,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歇马桥!

歇马桥下走一走,心悦神怡。[1]

作者简介

魏福春(凡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