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馬橋下走一走(魏福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歇馬橋下走一走》是中國當代作家魏福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歇馬橋下走一走
去歇馬橋,是個意外。原本說好垂釣休閒,上了車方知,天熱,魚兒難釣,改道古村落轉轉。正合心意。哪個古村落?沒問,車上坐着便是。我們一眾朋友,隔上一段時間會找一鄉野之地放飛,無拘無束。
一路順暢,不多一會兒到了,原來是崑山歇馬橋。下了車,一陣熱浪襲來,沒想到昨晚一場暴雨,氣溫一點也沒降下來(後來聽說這天的氣溫高達39攝氏度)。
崑山去過無數次,歇馬橋是第一次聽說,邊走邊上網,《淞南志·鄉鎮篇》有專條:鎮在邑東南隅,壤接青浦縣界,有橋駕石浦(江)。相傳建自宋季……環橋居民稠密,土沃而饒,俗尚儉嗇,勤耕力作,產布特佳。
歇馬橋為一村鎮,或者說村落,早已遐邇聞名,孤陋寡聞了。
小村樹木葳蕤,小橋流水,清靜平和,一幅「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水鄉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村落中心區域不大,一個小時左右可以走上一圈。一處處小景風情別具,「一尺花園」「半山詩雨」「臨風聽蟬」,一家家店名,也是這般詩情畫意,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那家泥巴咖啡,應該去坐上一會兒的,喝喝咖啡玩玩陶,滿滿的童年回憶。還有河畔咖啡,面河而坐,品着咖啡,看着緩緩流淌的小河,心慢慢安靜下來,浮躁依稀隨着河水悄悄流走。歇馬橋咖啡館和茶館多,宛然「水街相依、窄巷深弄」的江南魚米之鄉「新風尚」。
太陽愈發火辣,可絲毫沒有影響到我們的心情,青磚鋪就的小路,恬靜安寧的街巷,泥土芬芳的田野,新鮮新奇,久違的鄉村,濃郁的鄉土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歇馬橋有兩座橋,一為定勝橋,俗名北石橋。相傳宋金交戰,金兵十萬,韓世忠僅率兵八千,以一當十無所懼,最終殺得金兵敗了陣,韓世忠得勝班師回朝,百姓在此迎候,為三軍將士贈送定勝糕,這座橋後改名為定勝橋。另一為眾善橋,古稱葛家巷橋,重建於清康熙丙成歲仲冬,即1706年農曆十一月,重修於乾隆年間,是連接市河兩岸的主要橋樑,由歇馬橋百姓募資建造。此橋集聚了眾人的善心,因而得名「眾善橋」。
我由眾善橋來到對岸,一條狹窄的老街出現在面前。老街寧靜,青石板小路歷經滄桑,間或有碎石鋪築的彈街路,靜靜地等候着遊人的到來……老街兩旁有對印茶局、一時漢服、三分木、理髮店等,老街上還有新四軍淞滬抗日史跡陳列館和周達明烈士紀念館。我走了進去。
1939年6月中旬,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東進蘇南,7月初在千燈歇馬橋地區同崑山、青浦抗日游擊隊勝利會師,建立了新四軍淞滬(千燈)昆南抗日游擊區,成立了區抗日民主政府,當時,淞滬縱隊參謀長周達明率領的昆青(崑山和青浦)支隊前線指揮部就設在歇馬橋地區……
石板街上有個老茶館,幾位阿婆圍坐桌旁拉家常,一位阿婆看着我們,說可以進來坐坐,不收錢的。樸實,溫厚。據說村民們喜歡來這個老茶館喝茶聽戲,村里還將「村民議事」放到茶館,「有事就上茶館說。」
老街厚重,民風淳樸。午飯時欲找一家當地風味的飯店,村頭那家只做奧灶面等簡餐的阿婆給我們比劃了許久——向南再向東,還是向北再向東,聽得雲裡霧裡,阿婆笑着站起身:我帶你們去!正午時分,驕陽似火,阿婆帶着我們左轉右拐,直到走進這家田園飯店。
對了,歇馬橋因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練兵歇馬而得名,村里至今保留着5000多平方米明清建築,500米的古石板路,還有韓世忠紀念館……不過哪座橋是歇馬橋呢?在石浦地區流傳一種說法:南宋時宋、金交兵,金將完顏兀朮帶兵進至一座橋,立馬橋上觀察地形,後人遂把這座橋稱做歇馬橋。另有一種說法:南宋名將韓世忠曾帶兵在此休整,為了方便石浦江兩邊往來,在江上築了一座橋,時人把此橋叫做歇馬橋。這是「有橋駕石浦(江)」的歇馬橋嗎?在哪裡呢?顯然不是定勝橋,也不是眾善橋。
問過一在田裡摘豇豆的村民,說這裡就是歇馬橋,有點答非所問,卻也正確無誤。對的,這裡就是歇馬橋,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歇馬橋!
歇馬橋下走一走,心悅神怡。[1]
作者簡介
魏福春(凡生),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