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歌頌(孫文波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歌頌》是詩人孫文波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從一九二二年到現在,從歐洲大陸

到我的國家,隔開我們的

是死亡,是一片大海

還有語言,在這個冬天

我是依靠了寒冷和孤獨,依靠了

一些經過轉換的文字

才聽見了你的聲音,看見了

你的形容。我才感到我進入了你的精神


迷戀於那些古老的城堡

迷戀於那些來自女人的靈魂的芳香

我感到我們是一致的。這些事物的存在

對於我們是道德的拯救

永運幸福的理由。城堡

那接受撤退的風水寶地

受惠於日月。女人靈魂的芳香

更是我們無法描述的偉大的秘密


我就是這樣在貧窮中,超越貧窮

我就是這樣在痛苦中

不陷落於痛苦。同樣,我看到

我們的精神在不同大陸

相同於最美的事物,像湖泊一樣沉靜

像鳥兒一樣純潔

我們總是用心靈歌唱

頌揚生和死所具有的強大的光榮


不依靠別的什麼,深入自己

不依靠別的什麼,我看見你就是深沉的火焰

是黃金和白銀,甚至

比它們更豐富

無論是在青春的激情還是老年的平和中

你都深入了一個民族心智的底部

其中的睿智使光輝閃耀

一片山水閃動光芒,直到這個星球遙遠的角落


我也看見了你最後的孤獨

它們又超越了城堡和女人,它們

造成了你不斷放逐自己

自然的風景,荷馬和歌德深邃的古謠

都最後離開了你

告別所有的人和事物

你以寧靜的態度走進死亡

這生命最後的歸宿。讓我僅能抽泣


讓我想到自己的一切。在這裡

在我們種族的蒼茫中,更加尖銳的

存在靈魂的衝突

所有值得我們歌頌的,我們都歌頌過了

所有值得我們挽救的,我們都挽救過了

唯一的,還剩下天空和水

這自然永恆的事物,它們是否需要我們歌頌

我聽見的聲音的回答是:不

作者簡介

孫文波195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當代詩人,是中國少有幾位從八十年代開始寫詩到2000年後仍然保持旺盛創作力的實力詩人之一,而且越寫越有高度。對年輕一代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

童年曾在陝西華陰農村生活,在成都讀完中學,當過「知青「,服過兵役。1979年退役回到成都。現居杭州。1985年開始詩歌寫作。1990年以後亦從事詩歌批評的寫作。作品被翻譯成英語西班牙語、荷蘭語、瑞典語等多種語言,1996年獲首屆」劉麗安詩歌獎「。1998年6月受邀參加第29屆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著有詩集《孫文波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地圖上的旅行》、《給小蓓的驪歌》,文論集《寫作、寫作》等。 主編《中國詩歌評論》(人民文學出版社)、與蕭開愚合編《九十年代》、《反對》……。2011年獲首屆暢語詩歌獎。[2]

他說:我個人曾經很輕率地看待過像北島芒克舒婷這樣的詩人,或者更輕率地看待過徐志摩這樣的詩人,對他們的成就,或許是對他們的詩歌觀念不以為然,認為有些簡單和促隘,不足以體現出某種詩歌的精妙。但是,到了今天我發現那是不對的,不是一種具有歷史主義態度的作法。現在我理解到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寫作的不足,並不是那種寫作才能的大小——他們誰不是恃才傲物,覺得自己是有大才華的啊——而是文學的歷史局限性。在這裡面不光是形式本身的,還有着思想方法上的問題。現在,的確是現在,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地我個人的敬意。儘管這或許並不是文學內部意義上的,甚至與文學無關。不過什麼又是文學內部意義上的,什麼又是與文學有關的呢?而如果我說從來就沒有單純地文學內部意義上的東西存在,我是對的嗎?我相信我是對的。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