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死論》作者: E.雲格爾,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原作名: Tod,譯者: 林克,出版年: 1995-04,頁數: 121,定價: 7.50,裝幀: 平裝,叢書: 基督教學術研究文庫,ISBN: 9787542607997。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以出版社會科學[1]讀物為主,其出版物有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著作[2],也有中等程度的知識讀物,還有大眾普及讀物。三聯圖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紮實的學理功底、豐富的人文關懷和思想智慧。
內容簡介
死的問題受到二十世紀文學、藝術、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的格外關注,這與存在主義思潮一再從形而上層面以死威逼生之意義相關。加繆筆下的「局外人」理直氣壯地問:「別人的死活,母親的慈愛,對我還有甚麼意思呢?既然我自己,只有一種命運在等待著我,……不管是誰,有一天都註定要死。」存在主義思想將人及其生存的意義置於受死威脅和嘲弄的位置。
基督信仰的死亡理解觀與此針鋒相對:它讓人及其生存置身於威脅和嘲弄死的位置。基督信仰的核心實質,如本書作者所指出的,正在於以生威脅和嘲弄死,而非相反,讓死來威脅和嘲弄生。復活信念使人生出死入生。
本書作者雲格爾( Eberhard Jungel )係德國圖賓根大學新教神學系系統神學教授。稍微了解當代歐洲神學的學者都知道,雲格爾在當今神學思想界的突出影響。雲格爾的思想以精闢入理見稱,早在青年時代就曾得卡爾.巴特的高度賞識,而今他也似乎是唯一有份量的巴特思路的推進者,儘管其推進的方向已極具個性。雲格爾的神學受自黑格爾至海德格爾的德國哲學傳統浸淫頗深,神學語言極富思辨性和創見性,非常講究神學言說的藝術,這大概因為他主張「上帝的可說性」( Sagbarkeit Gottes ),一反本世紀頗為強勢的「上帝不可說」思潮。要而言之,雲格爾使當代解釋學神學進入到一個新的層面。
本書對死這一頗為棘手的問題的神學言說饒有深味,它不僅與哲學、醫學、人類學、社會學的死亡理解對話,也與基督教思想傳統和當今教會思想中的偏頗見解對話,
目錄
總序
中譯本前言
前言
上篇 死之謎
第一章 自己的死
――死作為人生的疑問之一
第一節 死是什麼?
第二節 我們最陌生的恰是我們最切身的
第三節 誰能回答死?
第四節 生者作為能詢問的權威
――人類學的死之方向
第五節 在死者作為醫學的對象
――生物學的死之方向
第六節 神學回答的責任
第二章 他人之死
――死作為社會事實
第一節 生與他人之死的關係
第二節 對待死的態度
第三節 死亡態度闕如時的神學復活觀
第三章 蘇格拉底之死
――死作為肉體與靈魂的分離
第一節 破除一種觀念
第二節 靈魂不朽
――蘇格拉底的遺囑
第三節 死與認識
――一種關係規定
第四節 基督教的非柏拉圖化
――神學的一項使命
下篇 死之奧秘
第四章 罪人之死
――死作為罪的工價
第一節 《聖經》對死的言說
第二節 《舊約》對死的態度
第三節 《新約》對死的態度
――《新約》言說死亡的語言邏輯問題
和神學問題
第五章 耶穌基督之死
――死作為上帝的受難
第一節 作為拯救事件的耶穌之死
第二節 耶穌的生與信仰上帝
第三節 耶穌之死與信仰耶穌
第四節 死與上帝
第六章 死之死
――死使已經度過的生永恆
第一節 《聖經》理解死的兩種維度
第二節 死與時間
――信仰的希望
第三節 死與平等
――一個社會政治的考慮
第四節 死與恐懼
――信仰的義務
視頻
死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豆丁網,2015-09-02
- ↑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